我住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检察院社区,是一名退休干部。由于患有心血管疾病,所以必须定期到医院开治疗慢性病的药,而这类药只能去定点大医院开,不仅路途较远,而且每次都得排长队,十分不方便。签约了“家庭医生”后,不仅在社区门诊就能开药,而且医护人员还定期来给我体检,指导我用药、保健等,非常贴心,子女们也比以前放心了。希望“家庭医生”这样的政策更加完善,让更多百姓享受健康福利。呼和浩特市民 李志民
□本报记者 帅政
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直通”医院,慢性病坐家里就能开到大医院才有的药,家庭医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受到普遍关注。2016年9月20日,自治区出台《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越来越多的签约居民可以享受到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兴隆巷文庙街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目前已经运行了两年多,辖区内800多人签约家庭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内,站长郭志明正在为一位居民进行治疗,而在里面的办公室里,一位护士正在给签约“家庭医生”的市民打电话随访,靠墙边的柜子里整齐摆放着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健康档案。郭志明介绍,随着“家庭医生”政策的普及,签约的市民也从原来的300人增加到现在的800人,尤其是老年人、有慢性疾病的人相对较多,很多人都是看到周围人签约“家庭医生”后带来的实惠才来的。
与文庙街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有一条马路之隔的世缘小区里,不少老人正在打牌、闲聊,当记者说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时,不少老人频频点头。张先生2015年就在卫生服务站签约了“家庭医生”,有什么健康问题只要一个电话,郭志明就会帮他及时解决。张先生说:“我有高血压,以前经常到社区服务站量血压,有什么问题也会自己过去。虽然和服务站的医生比较熟悉,但要是随时给人家打电话咨询,有什么问题让人家上门服务,还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是签约之后,医生会定期电话跟踪了解我的健康状况,还会时不时的到家里来看看,我的健康情况他们比我自己还了解,而且很专业。”
内蒙古卫计委基层卫生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17年底,内蒙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计划达到30%以上,以“一老一小和两病”为主的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服务率达到70%以上。
好政策,落实最重要。家庭医生政策在推进落实过程中,确实也遇到了一些阻力。
今年57岁的李女士2016年在文庙街社区卫生服务站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医生隔三差五打电话跟踪随访,入户调查健康状况,让李女士享受到了便利的服务。然而,今年李女士却没有继续与郭志明约定具体体检时间,更换了手机号码也没有及时和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联系。李女士说:“我患有甲亢,每个月都要到医院体检化验血项,所以就没有继续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体检。如果社区卫生服务站也有这方面的专家的话,我想我也会继续在这边体检,毕竟这里离我家很近,体检、看大夫都非常方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的信任程度,成为制约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一个重要原因。“居民从社区卫生服务站转诊到综合医院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而居民从综合医院出院之后,综合医院也不会继续追究居民是直接回家了,还是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继续进行治疗,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综合医院之间双向诊疗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部分居民宁愿跑远一些,直接住综合医院,也不愿意从社区卫生站转院到综合医院。”郭志明说。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仅面临双向诊疗的重重困难,在医保报销方面也存在门诊统筹的问题。郭志明表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花多少钱就得掏多少钱,如果实现门诊统筹之后,报销比例可以达到80%,也就是说看病花费100元,居民只要自己掏20元就可以,剩下的都通过医保进行报销。但是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开通门诊统筹,而这也成为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广的又一重要因素。”
通过两年多的工作,郭志明和他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总结出了很多工作经验,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推广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自治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在自治区下发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中,针对这些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在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过程中,支撑政策也会不断完善,例如调整完善医保政策,适当调配基层首诊、转诊的门诊统筹和住院报销比例,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训等等,签约居民会享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