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随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工作组,向大兴安岭密林深处进发。到达得耳布尔林业局局址已是深夜,国际湿地专家、副院长宋百忠向记者嘱咐道:好好休息,明早5时准时出发。
盛夏6月,是林中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林区森调队员最辛苦的时节,头顶烈日,蚊虫叮咬,路险苔滑……凌晨4时,记者就起床打点好了行装,帽子、眼睛、手套、水鞋等全副武装。5时整,一声令下,立即出发。
5点30左右,刚驶过二道河林场,“突突突、突突突”,阵阵发动摩托车的声响划破了清晨的宁静。这是森调一大队105项目组的森调队员正要向各自的坐标点出发。
105项目组组长王志勇指着眼前的山坡对记者说:“今天,我们要做的第一个角规点就在这座山上面。从这座山爬上去,再从对面那座山下来,要做完100个角规点,才算完成今天的任务。”
35岁的王志勇,已在森林调查岗位工作了12年。刚说了几句话,他们就风风火火地出发了。他们明白,清晨是工作的黄金时间,等太阳一出来,蚊虫加暴晒,工作效率就会大大下降。
记者一行上车继续前行,赶往距得耳布尔林业局址48公里的康达岭林场,这里驻扎着一大队102项目组。
到达102项目组时,队员们已经等候我们多时。一大队队长曾庆山向记者介绍说:“一大队承担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一、二类调查任务,现有职工33人,其中党员11名。我们的足迹踏遍了大兴安岭林区10.6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每年要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调查长达150多天,用汗水和智慧换来一组组绿色详实的数据。”
曾庆山与102项目组组长任增光在地图上为记者找到今天要调查的坐标点,随后记者就与任增光一组,带上斧头、采集器、角规和简单的午餐,徒步深入到森林腹地。
开始时,我们趟杜香、踏苔藓、跳塔头,虽艰难但尚可行走,走着走着,灌木丛、野荆棘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好像穿行在绳索编织的大网里,体力消耗很大。还没到达目的地,队员们已经饥渴难耐,衣服被汗水浸透,裸露的皮肤上布满了被蚊子、草爬子叮咬的疱。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海拔765米,垂直水平距离110米……”任增光与同事分工明确,一人记录,一人测量,这个点做完,又马不停蹄地前往下一个点。调查完成20块样地,已是接近黄昏,为了安全起见,任增光带领着我们急匆匆地往回赶。
虽然路走得急,任增光还是对记者讲了前天晚上返回途中的事:“走着走着,突然听到森林中有树枝被折断的声音,‘完了,棕熊来了’,大家一下子腿都软了,感觉头皮发麻,后背发凉,身体僵在那儿,一动也不能动。但这却是一场虚惊,棕熊慢慢悠悠地转过身去,都没看我们一眼‘啪嗒啪嗒’走了。”
回到宿营地,队员们疲惫不堪地瘫软在地上,一个个脱下了靴子,看着彼此满是血泡的脚掌,欣慰地笑了。在他们看来,只要能完成调查任务,苦累和伤痛都是一件件平凡的小事。
森林调查队是林业的“开路先锋”,就是这样一支林业开发的先行者,为国家森林保护和开发建设一次又一次跨出先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