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域旅游大背景下,内蒙古旅游业正在实施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一盘棋的旅游布局、一揽子的分工落实、一路“绿灯”的改革创新、一条龙的旅游服务、一片“红火”的产业融合。
乡村旅游4.0时代
“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殷切期望。今年年初,自治区召开的首届旅游发展大会上提出,要加快全域旅游发展,重点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同禾太牧场牧民蒙达的大儿子要结婚了,他选择在韩呼格吉乐图家的牧家乐办这场家人期待已久的事宴。蒙达说,我们要办蒙古特色的婚礼,韩呼格吉乐图家的牧家乐是这片草原上环境最好的。此前,传统畜牧业是乌拉特草原牧民主要的生活方式,韩呼格吉乐图家有9口人,1800亩草场,一年家庭收入不到2万元。韩呼格吉乐图说,在旅游部门的帮助下,我们家开起了牧家乐,如今,我们有32顶蒙古包,经营项目除了蒙餐,还有骑马、射箭、小型那达慕表演、草原游牧文化展览等,每天接待近300名游客。不只是游客,很多当地的牧民也会选择在我家办事宴。幸福的产业让韩呼格吉乐图一家过上了小康生活,让当地牧民有了聚会休闲的场所,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尽情体验原汁原味的游牧文化。
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梨花镇东壕赖村如今变了模样。东壕赖村村民姚四宏说:“我们村原来种大田,靠天吃饭,现在不一样了,村里办起了农家乐,环境好了,营生也多了,原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回来了。”东壕赖村党支部书记乔屹基说:“在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引下,我们开办了农家乐‘富民山庄’,规划每年接待3万人次,每年可实现利润420万元。目前,这个项目吸纳本地村民、民间艺人和无业人员300多人就业,间接带动社会相关产业就业1500人左右。”
培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乡村牧区旅游市场,让农牧民通过农牧林渔家乐等经营形式增收致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内蒙古旅游部门一方面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乡村牧区旅游服务水平,一方面积极扶持引导农牧民规范经营,创新产品,努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内蒙古乡村旅游从粗放式经营2.0时代到规范管理3.0时代,如今已经发展到公司+品牌化运作的4.0时代。
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30余户牧民共同经营的“游牧人家”牧家游品牌就是“4.0”成功案例。陈巴尔虎旗巴尔虎旅游资源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德尔说,“游牧人家”是公司以公司+牧户的经营模式,统一宣传牧户生态旅游品牌——游牧人家,由公司安排各地游客到牧户家参观、住宿、就餐、购买土特产,达到了公司+牧户双赢的效果。“游牧人家”家庭旅游户都是牧民在自家的草场上经营的,使旅游者亲身体会巴尔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亲入牧民家庭品尝营养丰富的奶制品、特色蒙餐和健康的绿色蔬菜,观赏巴尔虎歌舞和服饰表演。参与经营的当地牧民巴特朝格图算了一笔账:以前放牧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卖牲畜,卖羊毛,一年能有不到6万元的收入。现在经营‘游牧人家’只是在6月至9月的旅游旺季,就能收入20多万元。
近两年,自治区旅发委以发展全域旅游为目标,加快布局乡村旅游发展,在加大创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牧业示范县和示范点、星级家庭接待户、组织特色旅游村、特色家庭旅游线创建和开展乡村牧区致富带头人培训等工作力度的同时,积极与周边8省区接壤地区和盟市旗县驻地周边深入开发城市近郊型、景区依托型、古镇村落型、田园风光型、传统民俗型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大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周末内蒙古”旅游品牌。截至2016年底,内蒙古共有农业与乡村旅游点597家、乡村旅游接待户4317家(含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462家),2016年接待游客约30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0亿元,有3.5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脱贫。
一业兴百业旺
自全域旅游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自治区首届旅游发展大会之后,自治区几乎所有盟市都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半数以上县市旗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方位宣传”要求,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景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产品品牌化打造力度不断加大,内蒙古已经进入旅游发展黄金期。
2015年,内蒙古开始实施创建品牌景区工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满洲里市中俄边境旅游区、阿尔山—柴河景区成功晋级5A级旅游景区,五当召旅游区、克什克腾石阵景区、额济纳胡杨林旅游区等一批品牌景区均已通过国家5A级景区景观资源质量评价,不日将迎来国家旅游局的“最后大考”。赤峰市旅发委副局长王利说,目前,克什克腾石阵景区已完成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邮电服务、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和环境保护八大项申报材料汇编,梳理了运营表格汇编和各项管理制度,完成了十余次自检自评报告,进行了多次现场指导。近日,对照《景区创建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细则》再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估,努力查找差距,尽快补足短板,争取该景区早日步入5A行列。
目前,内蒙古337家A级旅游景区、有4317家乡村旅游接待户。337+4317,共计4654个点,该如何穿线,构建全域旅游产品体系?内蒙古有草原、沙漠、森林、冰雪、河湖等十大旅游资源,景观壮美、文化底蕴深厚,自治区旅发委因势利导,用黄河、草原、冰雪、文化等穿线,重点打造了北疆天路、草原马道、黄河几字湾大漠风情线、蒙古源流黄金线、冰雪天路等品牌线路。为扩大旅游市场,内蒙古还把“线”拉出区界,拉出国界。目前,内蒙古与北京、上海、广东、河北、安徽、山西以及港、澳等地区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6省区建立中国冰雪旅游推广联盟;与福建、江西、湖南等7省区及蒙古国、俄罗斯建立了“万里茶道”国际旅游联盟。
事实证明,内蒙古旅游业品牌战略等一系列重要举措的落实,切实提高了内蒙古旅游品质和影响力,成为全域旅游发展最生动的实践。2016年,内蒙古接待国内外游客9805.32万人次,增长15.19%;完成旅游业总收入2714.7亿元,增长20.28%;全年完成旅游项目投资387亿元,增长16.56%,在建项目233个,其中新建项目59个,续建项目174个。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交通、体育、农业、金融等行业发展。品牌景区的创建,不仅带动了超过百亿元的社会资金进入,还研发推出了《千古马颂》《天骄传奇》《呼伦贝尔大草原》《鄂尔多斯婚礼》等十余部大型实景历史剧,助力内蒙古历史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品牌线路的打造,极大地促进了内蒙古旅游公路的建设和升级。截至目前,内蒙古已建成自驾车营地41个,总面积达到18363亩;建设旅游服务中转站43个,总面积达到100540平方米;已建成观景台43个,总面积达到55572平方米。在自治区4条精品旅游线路上,基本构建了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主的旅游主通道,重要旅游景区基本通三级及以上自驾道路。
一体化顶层设计
6月26日,自治区旅发委及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等14个盟市旅发委揭牌。内蒙古旅游业正在加速由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并已成为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成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全域旅游大背景下,内蒙古旅游业正在实施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一盘棋的旅游布局、一揽子的分工落实、一路“绿灯”的改革创新、一条龙的旅游服务、一片“红火”的产业融合。
年初,内蒙古发布《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构建以“一廊一脉”为引领,以四大片区为基底,以五大协同发展区作延伸,以十大基地为突破口,以“四百”点线作支撑的点线面总体发展布局。为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内蒙古各部门齐抓共管,共促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日前,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与自治区旅发委联合编制并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旅游公路建设规划》,“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将新建或升级改造旅游干线公路3726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278公里、二级公路1721公里、三级公路727公里,总投资522.1亿元;规划建设景区、景点连接线6938公里,总投资546亿元。
自治区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发展体育旅游业,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促进体育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开发以巴丹吉林沙漠、玉龙沙湖旅游区、蒙晋黄河大峡谷为代表的体育旅游探险基地,以腾格里沙漠月亮湖、美林谷旅游区、清水河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等为代表的露营基地,以克什克腾旗为代表的低空飞行基地,以奈曼旗银砂九岛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区。
据了解,自治区旅发委积极与教育、卫生、文化、水利等部门沟通,针对研学游、康体养生游、民俗文化游等项目发展出台鼓励措施。“加快旅游发展是关系内蒙古富民强区、转型升级的大战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推动我区旅游业大调整、大变革、大跨越的关键时期。要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发展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主攻方向,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方位推介,加快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我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