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贫困户王明“摘帽”记

    □本报记者  薛来

    “2017年,我家的毛收入达到了15万元!”

    初四下午,记者来到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德胜营子村解放营子西社王明家。一见到记者,王明就掩饰不住心头的喜悦幸福,晒出了收支账单:

    种植的100多亩土地中,80多亩玉米卖了8万元,20多亩葵花卖了2万元;养殖的山羊一年出栏了50多只,现在存栏120只,羊绒加羊肉共卖了4万元;还享受了国家的各项政策补贴近1万元。这15万元毛收入中,主要是土地上的投入比较大,养殖的饲草料全是自给自足,种养各项成本开支近5万元。

    “全家3口人,人均纯收入3.3万元,你这2016年初的国贫户两步就迈进小康了!”记者由衷地感慨。

    “多亏了这好政策、好时代,让我们庄户人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我现在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王明的话语发自肺腑。

    2016年初,王明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户。致贫原因是父母曾经双双瘫痪在床,常年看病买药,孩子年幼进城读书也需要陪读,一年的支出远远大于收入。

    2016年初,随着脱贫攻坚进程的推进,他家享受到了一系列的扶持:1.2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7只肉羊、1250元教育补贴资金,更难得的是还有县、乡干部的出谋划策和倾力帮扶,让他看到了希望和出路。

    一系列好政策的推动下,王明一方面从外出村民手中流转了土地,扩大种植面积;一方面又把邻居屈伟赊欠给他的30只绵羊更换成更适合当地养殖的山羊。当年底,他就主动申报脱贫。

    2017年,他的种植面积继续扩大,羊群不断繁衍。同时,他把农机具全部配套齐全,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还购置了一辆二手小轿车。

    “过去,我像深陷泥潭里的牛车,干着急没办法。现在,我像这台崭新的超大马力四轮车,浑身是劲儿!”他的话语里满是力量和信心,“2018年,我至少可以增加种植30亩,基础母羊能增加到200只。计划纯收入再稳定增加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万元。”

    “现在党的惠农政策这么好,乡村振兴战略要实施,我要抓住机遇,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里闯一番!”王明摩拳擦掌,“前些天,旗里给我颁发了‘全旗脱贫攻坚奋进奖’,党和政府给了我那么大的扶持,我当然不会忘恩,要尽我自己的力量,帮扶村民共同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读图
乌海: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打造“高铁+共享汽车”出行新模式
“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福气”
嘎查春晚 演绎乡村新风
包起团圆饺子 继承传统文化
贫困户王明“摘帽”记
农家乐火了水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