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视关怀,既体现了党中央对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关怀和对内蒙古发展的重视,也体现了党中央对民族工作、对老少边穷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视关怀。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应当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率先学深学透,把总书记的关怀转化为奋发进取的磅礴力量,转化为率先作为的生动实践
●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边疆稳固,不仅要从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的战略位置来认识,还要从“模范自治区”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道路的政治高度和示范效应来认识;不仅要站在全国一盘棋的大局上来看待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固的重要性,还要站在当今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能否做好内蒙古团结稳定工作必将对国家、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国际视野来认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既彻底消除了历史遗留的民族歧视的有形痕迹,又充分提供了实现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的制度保障;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又促进了各民族的大团结;既保障了各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又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是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边疆稳固的制度保障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指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根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五个认同”为根本目标的被各民族所共识、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文化体系。能否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直接影响着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必须把它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抓
●肩负维护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重要使命,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并重运用、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思想道德水平一同提高的指导方针,妥善地处理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把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并对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思想深邃、意蕴高远、情深意切,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关怀嘱托,着力在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下功夫,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建设新时代“模范自治区”。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视关怀和殷切期望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尤其是内蒙古工作。从最早创建民族自治区、最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实践,到改革开放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打造祖国北疆更加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内蒙古自治区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指导。像党的历代优秀领导人一样,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一直深情牵挂着内蒙古各族人民和内蒙古发展。早在2009年8月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来内蒙古调研时,他就深情地说:“我到中央工作后,一直期望早一点到内蒙古来看一看”,并为内蒙古指明了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后,总书记第一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就选择了内蒙古作为第一站,于2014年春节前夕,踏风雪、冒严寒深入我区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事关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我们“量身定制”了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行动纲领。2017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与纪念建军90周年和香港回归20周年一并列为国家三大纪念活动。在隆重纪念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总书记欣然题词“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使内蒙古各族人民深受鼓舞和激励。总书记不仅对内蒙古的整体发展作出了指引,而且时时关心着内蒙古的发展。近年来,总书记还针对内蒙古有关工作作出若干重要指示,在关键时刻和重大问题上给予内蒙古科学有力的指导。2015年2月,总书记给曾经考察的内蒙古军区边防某团一连全体官兵回信,“希望同志们着力加强连队全面建设,推动强军目标在连队、在边防落地生根,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再立新功!”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总书记在百忙之中专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勉励乌兰牧骑队员永远做“红色文艺轻骑兵”,对内蒙古的关心关怀可谓细致入微。
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少数民族代表向总书记献上圣洁哈达,表达内蒙古各族人民对总书记的爱戴之情。总书记祝愿各位代表及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新春愉快,祝2500多万草原儿女在瑞犬之年生活幸福、事业兴旺。其中,最令代表们难忘的是总书记讲述自己参加选举的情况。他说:“在选举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时,党中央提出,中央领导同志应选择老少边穷地区参加选举。我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选举,表达了党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视,体现了党中央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最令人感动的是总书记认真听取代表发言,并不时插话,详细询问情况,悉心关怀“小乡村”里的“大民生”,表达了大国领袖浓浓的为民情怀。尤其是总书记语重心长、高瞻远瞩的重要讲话,强调内蒙古要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这是对内蒙古的殷切期望,为我们奋进新时代、谱写新篇章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立场决定行动,地位决定影响。作为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领袖,总书记在全国两会这样的关键节点发表的重要讲话,既是针对内蒙古的,也是面向全国的。总书记对内蒙古一往情深的重视关怀,既体现了党中央对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关怀和对内蒙古发展的重视,也体现了党中央对民族工作、对老少边穷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视关怀。这既是总书记与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为民立场的生动展现,同时也以自身示范对全党和各级干部提出了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的民族政策的要求。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应当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率先学深学透,把总书记的关怀转化为奋发进取的磅礴力量,转化为率先作为的生动实践。
深刻领会内蒙古肩负的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的时代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与“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一并提出,进一步指明了内蒙古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点方向,同时也凸显了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北疆稳固的极端重要性。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这是立足中国国情,深刻观察世界民族问题,深入总结我国民族工作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纵观全球,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内部的稳定,而且经常成为国际局势的焦点。我国作为拥有56个民族、13多亿人口的大国,能否处理好各民族问题同样至关重要。毛泽东同志早在50年代就曾经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从内蒙古走过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程看,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始终是我们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内蒙古之所以能够率先建立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就是因为我们党培养出以乌兰夫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民族干部,他们率先认识到:只有紧跟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各民族才能真正获得平等自由,并将此转化为各族人民的共识,进而在极为复杂的条件下坚定地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光明大道。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内蒙古之所以能够被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赞誉为“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良好榜样”,就是因为涌现了“同心推开两扇门”“最美草原为航天”“江南孤儿进草原”等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顾大局、讲团结、敢担当的先进事迹。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也是因为长期保持了团结稳定的局面。实践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和谐,团结是我们过去克敌制胜的主要基石,也是面向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现代化内蒙古建设新局面的前提条件。
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与维护和保持社会稳定是相辅相成的。总书记在2009年到内蒙古调研时就指出:“社会稳定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声,也是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是福,社会动乱是祸,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总书记又特别强调:“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地处祖国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在这里,总书记从内蒙古在践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示范作用和地处北疆的战略地位两个层面,深刻阐释了做好内蒙古各项工作的特殊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内蒙古肩负的重大责任使命的认识。也就是说,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边疆稳固,不仅要从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的战略位置来认识,还要从“模范自治区”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道路的政治高度和示范效应来认识;不仅要站在全国一盘棋的大局上来看待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固的重要性,还要站在当今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能否做好内蒙古团结稳定工作必将对国家、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国际视野来认识。站在这样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内蒙古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边疆稳固的重要性,就要求我们始终高举团结稳定大旗,强化使命担当,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团结稳定的大局,切实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固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深刻领会加强民族团结的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指明了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边疆稳固的极端重要性,而且也指明了如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固的根本方向和具体路径。总书记强调:“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对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边疆稳固的制度保障。
民族问题始终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极为复杂的难题。人类世界是一个民族的世界,大约有两千多个民族分布在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为了解决民族问题,世界各国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政策,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模式。无数事实证明,那种企图通过殖民活动、武力征服、强迫同化,甚至种族屠杀、种族灭绝等方式解决民族问题的模式,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民族不平等问题,反而成为国内动乱、国家分裂、国际战争和恐怖主义活动的源头。
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加强民族团结、处理好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固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大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过反复比较、长期探索找到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既彻底消除了历史遗留的民族歧视的有形痕迹,又充分提供了实现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的制度保障;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又促进了各民族的大团结;既保障了各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又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解决民族问题最好的制度,也是迄今为止世界多民族国家中解决民族问题最好的制度。它不仅开创了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大国和谐治理的崭新模式,也为世界各国更好地解决面临的民族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我们的民族政策由此而来,依此而生。这个源头变了,根基就动摇了,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关系上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我国业已形成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局面就难以保持。回顾内蒙古自治区70年的发展历程,正是由于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才从根本上消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从而真正保障了各民族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的管理权力,实现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生动局面。当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有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固,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深刻领会加强民族团结的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明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关系,并且指明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方向和重点路径。
加强民族团结,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基础重要,精神基础也很重要。精神家园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思想基地、奋发进取的动力源泉。每个民族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都有文化纽带或精神纽带,因此也就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我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指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根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五个认同”为根本目标的被各民族所共识、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文化体系。因此,能否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直接影响着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必须把它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抓。
总书记强调:“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是在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的56个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谁也离不开谁”的认同意识,这是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化基础,也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因此,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着力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那么如何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呢?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光荣传统,也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历史写照。对此,总书记在2014年考察内蒙古的重要讲话中,结合内蒙古实际,借用“守望相助”这个古语作出了富有时代特征的阐释。他指出:“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这是总书记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作出的科学概括。这一概括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也为内蒙古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重大作用。他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而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社会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是一个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总书记不仅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具有的决定方向的重大作用,而且对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民族教育工作中提出了重要要求。总书记强调: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从小就抓、从幼儿园就抓,注重从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创新载体和方式,搞好网上和网下结合,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牢固精神纽带”。这里,总书记强调的“从小就抓”“从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网上和网下结合”等举措充分体现了科学教育规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和互联网时代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工作的有机结合,对我们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重要引领价值。
深刻领会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必须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围绕筑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特别强调了必须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这是具有鲜明针对性和时代性的重大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疆,有八千里边防线,是祖国的北大门,同时有55个民族共同居住。特殊的环境决定了内蒙古肩负着维护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重要使命。肩负这一重要使命,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并重运用、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思想道德水平一同提高的指导方针,妥善地处理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应当认识到,内蒙古虽然具有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优良传统和良好基础,但由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必须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对仍处于欠发达地区的内蒙古而言,在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相比较而言,目前内蒙古欠发达的基本区情尚未根本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结构性矛盾突出,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驱动能力不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人才支撑保障不足,转型升级动能乏力;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任重道远;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依法治区任务繁重;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些新问题、新挑战,在国际环境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科技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互联网自媒体时代传播极易引起负面变量扩散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和应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都有可能造成民众心理失衡,民族关系失衡,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引发新的社会矛盾乃至民族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尤其要高度关注和妥善处理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
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问题也是工作导向。长期以来,内蒙古在处理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实践证明,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最基础的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在新时代进程中,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总书记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嘱托,始终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全局性工作来谋划,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具体细微地做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工作,就一定能够肩负起巩固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使命,让“模范自治区”的荣誉永放光彩。
(执笔人:蔡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