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辽上京乐器 临潢府铜钹

  □李艳阳

  “临潢府比逍院官”铭铜钹(如图),辽代,高4.5厘米,直径20.8厘米,内蒙古博物馆征集,内蒙古博物院收藏。

  “临潢府比逍院官”铭铜钹,黄铜质,宽折沿微翘,脐颈内敛,脐顶呈半圆形隆起,有穿孔,宽沿边缘錾刻一行铭文“临潢府比逍院官……”九字,另一侧刻一“金”字。该物为研究辽代礼乐制度及其机构名称等相关问题,提供了实物凭据。

  “铜钹”又称“铜盘”,民间叫做“镲”,是常见的打击乐器。历史久远,表现力强。不仅在民族音乐、地方戏剧、吹打乐和锣鼓乐中使用,还广泛用于各族的民间歌舞和文娱、宣传活动中。除汉族广为使用外,在土家、藏、壮、彝、侗、傣、景颇、佤、白等少数民族中也广为流传。

  钹源于西亚,最早在埃及、叙利亚,以后在波斯、罗马等古国都有流传,在东方,先见于印度,后见于中亚。据《北帝书·神武记》记载:钹大约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随天竺乐传入我国中原。6世纪初期,铜钹在北魏民间已很流行,并很早就在梵乐中使用。在隋代九部乐中,已用于天竺、西凉、龟兹、安国和康国五乐中。到了唐代,十部乐中有七部用钹,尤其在燕乐中,还有正铜钹与和铜钹之分。在敦煌千佛洞的隋唐壁画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乐舞石刻中,已绘有敲击铜钹的人像。明清后成为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

  《辽史·乐志》中记载的辽代宫廷所使用的乐器——玉磬、方响、筝、筑、卧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小五弦、吹叶、大笙、小笙、(觱)篥、箫、铜钹、长笛、尺八笛、短笛、毛员鼓、连鼓、贝等,与北宋时期流传的诸乐器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辽朝的散乐中,击打节奏以助兴的打击类乐器数量最多,而且在宴饮之时是必不可少的。辽代壁画和石雕中生动的记录了辽代的乐队演奏情况,向我们解释辽代鼎盛时期宫廷音乐的情况。

  临潢府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辽代称上京,是契丹建国初期在本土兴建的第一座京城,是辽国早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正式营建于(公元908年)辽太祖神册三年。上辽会同元年(938年)契丹灭后唐得燕云十六州,改国号为“大辽”,同时将“皇都”改称为“上京”,府曰临潢府。辽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是辽代历史上第一座都城,也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

  据文献记载,京临潢府城幅员广阔,气势雄伟,内分为二城,北名皇城,周长10华里,南名汉城,周长17华里,两城相连为“日”字形。皇契丹统治者住皇城,汉族人居住汉城,是辽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制度的反映。辽上京保留了许多游牧风习,极注重防御,有完整的城防设施,反映了契丹统治者对被统治民族的防范,具有典型契丹族特色。

  辽国时期实行五京制,即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市林东镇)、东京辽阳府(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西京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谓之辽五京。因辽帝四时巡行,有四时捺钵制度,故国都并不固定。五京是各地区的统治中心,各领有军州府县,故又称五京道。道不设行政机构,五京长官均称留守,由契丹皇族或后族重臣担任,五京分设留守司和都总管府,统领所属军州事。

  临潢府,是辽圣宗以前的统治中心,为辽代五京之首。辽上京在当时欧亚地区中是极繁荣的城市,汉城内商肆林立,名酒、丝绸、蔬果、粮食、工具及各种珍奇货色均有出售,并有“夜市”。契丹皇帝有时也在夜晚微服私访汉城,饮酒观市。西域诸国的使臣,三年去上京一次,使团的人数都在400人以上,带来玉珠、犀、乳香、琥珀、玻璃、玛瑙、兵器进献,辽每次回赐的物品金额不少于40万贯。辽上京还有日本、高丽和女真商客,前来从事山货,如人参、貂皮、蜂蜜、松子以及生金等的贩运和经销。公元1120年金兵攻占上京。金时将辽上京临潢府改称北京临潢路,至元代临潢府逐渐废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纪念与回忆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专题
   第06版:收藏
   第07版:观察·乌海
   第08版:国际新闻
   第09版:论道
   第10版:评论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元宝形人物故事纹梁柁
冬青釉鼓钉罐
辽上京乐器 临潢府铜钹
巴林水草花
四季花鸟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