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民家门口的“脱贫密码”

  □本报记者  郑学良

  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七八个村民有条不紊地做着各自的营生:有的正一点点脱去菌棒的“外衣”,将菌棒齐整地摆放在货架上,时不时用拳头比量菌棒间的距离;有的将脱下的“外衣”薄膜堆到一处,准备清理;还有的正逐个检查菌棒是否有顶出的大蘑菇,一旦发现,立即掰掉……

  这是近日记者在清水河县华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花菇种植基地大棚里看到的情景。

  “这蘑菇为啥掰掉?”

  “这是旧蘑,必须及时去掉,不然会影响新蘑成长。再过六七天,菌棒上的新蘑就会顶出来。而我们接下来的活儿就是每天帮它们翻翻身,及时补水、通风,让它们长成好看的花菇。随后是采蘑菇、收购,再培育新蘑菇,这样周而复始,一个菌棒能出6茬蘑菇。目前,这个小小的花菇基地已带动12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梦想。”对记者的疑惑不解,科技特派员蔺风龙解释道。

  “这个营生和以前比咋样?”

  一旁摆放菌棒的村民郭三小听见记者问,憨憨地笑了,“我勤快,一天到晚围着花菇转,所以我种出的花菇个个都达标,一年下来能挣三四万,比起以前地里刨食要强不知多少倍,多亏村里有这么一个好基地。”

  据同行的呼和浩特市财政局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张一波介绍,清水河县韭菜庄乡摇铃沟村的花菇种植项目是市农发办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目前,清水河县有10个重点扶持建设的基地,涉及种植业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海红果等特色经济林生产基地和规模化养殖生产基地,已建成油料、小杂粮、藜麦实验示范基地7.5万亩,建成香瓜、香菇及大宗茄果类生产基地6800亩。而花菇种植项目基地只是呼和浩特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的一个缩影,这些项目已经成为村民家门口的“脱贫密码”。■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脱贫攻坚精神,依据“资源整合、资金捆绑”的精准扶贫要求,呼和浩特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针对清水河县和武川县的实际情况,采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三产发展+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补助项目扶持”模式,以农发资金为引领,通过项目实施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扶贫开发为贫困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加快推进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步伐。

  “改造成高效节水的水浇地后,只要种子选得好,勤劳的农户都会换来好收成。这不,眼瞅着春耕了,大家正商量着如何通过示范种植,带领乡亲们一道致富奔小康。”张一波说。

  推门走进武川县耗赖山乡五福堂村委会办公室,几个自然村的村民代表正围坐一起讨论今年种啥更科学。说明来意,五福堂村支部书记王亮连连夸赞农业综合开发实施的膜下滴灌项目的好处,土地治理前每亩产土豆2000多斤,治理后每亩产4000多斤。

  只要有好办法,农民就有好收成,才会有好日子,而“创新思路方法,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工作”,也是呼和浩特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恪守的原则。

  今年,呼和浩特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促进产业融合、培养新产业、扩展新业态,激发农村新的发展动能方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实施,积极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历史、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论道
   第06版:旅游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国际新闻
   第09版:先锋
   第10版:天下
   第11版:沃土
   第12版:广告
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区第六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专题轮训班开班
·领导访谈
我区50户家庭受到全国妇联表彰
35名选手参加全区职工主题演讲比赛决赛
马克思诞辰 200周年 书籍热销
包头推出地企经济深度融合新政
15名人民公仆 获最美基层公务员称号
村民家门口的“脱贫密码”
壮美草原 水墨神韵
把啤酒生产自动化信息化做得更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