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于小舒 张舒君
简单的白T恤配上蓝色的西服褂,遇事不紧不慢,不端架子,温和是黄华给人的第一印象。今年45岁的黄华是翊尔派皮业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集宁皮件协会理事。其名下翊尔派皮业服饰有限公司从2011年开始先后获得皮革皮毛服装信用专业店、中国同行业百强优秀企业及自治区创业示范店等称号,同时获得中国唯一官方授权中国优质皮革制品称号。
“为什么这么多外地的商户愿意从您这订货呢?”记者问。
“首先是我们产品的质量,因为现在客户都对衣服的质量要求很高,顾客们早就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好的东西绝对入不了他们的‘法眼’。其次是我们皮衣独特的样式吸引人,我经常和公司的团队去外地调研,看看当下流行的款式,考察市场,回来再根据市场的走向生产皮衣。”黄华说。
1990年,黄华考上了当时的集宁第一职业高中缝纫班,学习皮件裁剪。据他回忆:“当时全班有53个女生、6个男生,我在上学的时候学东西学得很快,很多同学都来请教我,现在想起来估计是天生吃这碗饭的,对制作皮衣有莫名的亲切感。”1993年毕业,黄华被分配到当时集宁的熊猫皮件厂成为一名皮革工人。“1993年的时候只要做出来的皮件,都能卖钱,主要是因为有熊猫这个品牌,当时只要有后面熊猫那个标志就值200块钱。”黄华感慨地说道。
但不料,第二年厂子就倒闭了,黄华只好出来单干。1994年,黄华靠着制作皮手套挣了些钱,随后,在皮件一条街开起了自己的第一家皮衣店,准备大干一场。然而,好景不长,1999年全国皮件市场都呈现滑坡的态势,“当时一件皮衣只能卖到190块钱,刨去成本、人工等费用,一件皮衣收益都不到10元钱。有时候拿上白给同学,人家都不穿。那时候是皮件最低谷的时期,当时赔了5万元左右。”黄华为记者讲述当时的情形。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这座草原皮都,经历了兴盛——衰落——重新崛起的曲折发展过程,黄华就是见证者之一。
2011年又是皮件市场的一个高峰时期,黄华同年注册翊尔派商标,精装店面开始做起精品皮衣。2013年,他把店铺搬进了集宁国际皮革城,现在在皮革城的2号楼、3号楼、4号楼、7号楼都设有翊尔派的皮件专卖店。皮革城的客源主要来自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和锡林郭勒盟,比较远的有北京、张家口、山西等地区。
现在翊尔派也有自己生产皮件的工厂,主要是在桥西的皮件产业园区和小贲红的厂区,桥西的厂区是新建的,当时政府对商户有较为优惠的政策,包括暖气费补助、国家贴息贷款等,最直观的就是免减入驻商户一年的租金。桥西的皮件产业园区,机器设备都是新进的,旺季时工人可达60人。“都是老师傅,工艺比较稳定,其中时间最长的是一对夫妇,在工厂工作了近20年时间。”目前,我们为19家商户供货,其中包括萨拉齐、呼和浩特、阳原等地区的商户,去年还为哈尔滨华南城提供皮衣。
“当时学这个专业的时候,还有同学笑话,说我学了个女人干的绣花营生。但是我也就会做这个,从皮手套到皮衣的加工缝制,再到后来的列宁装制作,都完成的比较好。现在新雅宝路落户在集宁了,我也准备做外贸,把皮衣卖给外国人。”黄华讲道。
从学校第一次接触皮件制作开始到如今在皮革城有4家专卖店,这一做,就是28年。期间,经历了皮件行业的起起落落,但黄华始终坚信: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一直坚持,一直往前走,才能在好的时候站在行业前沿,把集宁皮件再次做成国内外叫得响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