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建设与激情中超越!

——看我区40年来不断变化的出行方式
上世纪70年代,能买到一辆自行车是一种荣耀。
上世纪80年代的公交车。
上世纪90年代,回家过年的人们挤进绿皮火车。
  “改革开放前,自行车的脚踏板,踩不出故乡的月影;改革开放后,高铁的风驰电掣,坐地日行八千里程。”这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出行方式变化的生动概括。

  走过40年,内蒙古人经历了马车的颠簸、自行车的轻便、摩托车的拉风,如今不少家庭甚至拥有两三辆私家车,公共交通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出行方式的变迁,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幸福。

  □本报记者  院秀琴

  从“基本靠走”到自驾出行

  40多年前的内蒙古,大多数人出行“基本靠走”。

  提起改革开放之前的“行路难”,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巴音锡勒镇的王芬白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上世纪70年代末,她的丈夫在巴音村小学教书。“我和孩子们住在大海沟村,每到礼拜五,我就带着孩子们走路去看他们的爸爸,30多里路,一走就是半天,礼拜日再回来。” 王芬白对记者说,“那时候孩子们才十来岁,也就只能跟着大人步行,累了就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歇一歇。有时候下雨发山洪,就会被截住,连家都回不了。”

  当时,拥有一辆自行车是许多人的梦想,但是当时的自行车价格和人们的收入相比,相当昂贵,而且购买时不光要钱,还要自行车票,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个梦想很难实现。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渐渐普及起来。1978年出生在赤峰的哈达,上初一时就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自行车,那是一辆爸爸骑过的旧的二八自行车。从此,哈达再也不用走路上学了。

  “那时候的小孩儿多数都早早地学会了骑自行车,学的时候第一步是学‘站车’,左脚站在自行车左边踏板上,右脚在地上使劲往后一蹬,靠着惯性,车子会往前滑一段距离。然后学‘掏腿’,因为身高不够,脚踏板踩不了整圈,就半圈半圈往前蹬。骑熟练之后终于可以上车了,但是腿不够长够不着踏板,不能坐在车座上,只能跨过横梁站在踏板上。这些动作看上去都特别滑稽,不过那时候我们那帮小孩儿乐此不疲,这是我们这一代的童年记忆。”哈达说。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座驾”也在不断升级。

  时针指向90年代,摩托车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呼和浩特市90后姑娘李晓红仍对第一次坐摩托车的经历记忆犹新。“我上小学二年级时,我爸爸的同学来我家做客,他骑着一辆红色的摩托车,特别帅气,那天下午我想让叔叔骑着摩托车送我去上学,我磨磨蹭蹭半天不出门,叔叔看出了我的小心思,于是送我去学校。到了校门口我下摩托车的时候,好多同学回过头来看我,当时我觉得自己可神气了。”李晓红笑着道。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开始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进入21世纪,私家车慢慢开进寻常百姓家。2006年,哈达工作后的第二年,他上驾校学了车考取了驾照,2007年就买了第一辆车哈飞路宝。“我当时买车花了三万六,也算挺贵的了,要知道我当时买了个100多平的房子才花了13万元。”哈达介绍,2012年,为了接送孩子方便,他家又买了第二辆车,夫妻两人各开一辆。

  如今,城市交通和汽车工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平均每个家庭拥有一辆私家车,甚至像哈达一样拥有两辆或三辆车的家庭也不在少数,私家车已经成为大家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据内蒙古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全区私人轿车保有量277.0万辆,增长10.3%;其中,当年新注册轿车27.6万辆,增长5.3%。

  “自从家里买了车以后,周末和节假日我们经常带着孩子自驾游,感觉特别棒。”呼和浩特市民王倩说。

  从“三蹦子”到“打飞的”

  “三轮,走不走?”在内蒙古没有大规模推广公交车和出租车的时候,被称为“三蹦子”的机动三轮车满街跑, 因其灵活方便,成为不少人短途出行的选择。

  “坐三蹦子感觉像真的在蹦一样,一颠一颠的,而且噪音特别大。”李晓红提起三蹦子一脸“嫌弃”的表情。“过来人”都知道,“三蹦子”的座位安装在用铁皮围成的简易车厢里,一车可以容纳3个人,车厢前面的两个挂钩,夏天挂着帆布或油布材质的防雨门帘,冬季改挂棉门帘挡风避寒,有的还在车厢里焊个火炉,燃烧蜂窝煤取暖,烟囱伸出车顶,冒着呛鼻的煤烟。“它解决的是人们常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李晓红说。

  随着公交线路和规模日益扩充,城市交通的“最后一公里”越来越短。到1993年底,呼和浩特市公交线路达到25条,车辆213台,线路总长度407.2公里,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已经大大增加了。发展至今,公交车的覆盖率之高前所未有。不仅普通的城市公交线路越来越多,而且出现了“青城一号”这样的免费公交线路,“学生公交”之类的专用公交线路,还有“铛铛车”这样的旅游公交等多种形态,甚至出现了“众筹公交”等新鲜事物。智能化的终端服务,不仅方便人们进行公交线路和乘车方式查询,而且可以动态呈现车辆实时位置,让你“明明白白”等车。

  与“三蹦子”逐渐被人冷落相比,出门“打的”已成家常便饭。在呼和浩特市开了30年出租车的齐师傅告诉记者,最早的出租车都是拉达等老旧品牌,后来才变成大家熟悉的夏利、捷达、桑塔纳等车型,再后来,众多国产汽车品牌也加入到出租车大军当中,出租车保有量也从几十辆、几百辆,达到6500多辆。

  “现在虽然票价有所上涨,但是一到交通高峰期还是打不上车,人多车多的繁华商业路段,经常出现几拨人抢一辆车的情形。”赤峰市民卓铮对记者说,各类网约车成为不少人打车出行的重要选项,“拿起手机就能叫车,价格跟出租车差不多,经常还有平台搞补贴返利,对人们还是挺有诱惑力的。”

  和短途出行相比,长途出行更是天翻地覆。截至2017年底,全区开通客运班线5204条,客运班线平均日发1.4万次。全区嘎查村通班车率达到99.37%,较2012年末提高3.5个百分点。长途客车不断升级换代,越来越讲求“舒适度”。与此同时,火车的“配置”也在持续升级,草原动车已经开行,高铁线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一年一度的春运大军从一票难求到“互联网+”出行,手机随时随地就可以买票……

  “这些年的社会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从火车的速度就可以感受得到社会发展的速度!”面对记者,通辽市科尔沁区居民巴特尔说,现在坐飞机也不再是稀罕事儿了,“我好几次去呼市都坐了飞机,儿子在外地上学,我们两口子去看他的时候也都是他从网上给买的打折机票,挺划算的!

  ”从“比排量”到“秀绿色”

  “这些年,人们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越来越理性,不再盲目‘砸钱’了。就拿买车来说,更多地考虑实用性,低油耗的车型特别受欢迎。”呼和浩特市汽车销售经理高玉峰介绍,他们品牌的各类车型中,主打省油耐用的车越来越抢手。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人们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对“座驾”的要求也在提高,许多人已经不再满足于“有车”,开始追求“好车”,“攀比”排量、PK轴距,追求大空间、高配置。然而,日益紧逼的环境压力,使大家逐渐意识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

  “第一次听说‘无车日’的活动时,我很不理解:车买来不就是为了开么!”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居民赵刚告诉记者,后来自己在朋友的带动下参加了几次环保志愿者活动,“开始认识到汽车尾气造成的环境压力比想象中的要大很多,开车的时候踩油门儿就没有以前那么紧了,平时上下班能和同事拼车就尽量拼车,出门逛街能不开就不开了。”

  家住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的张胜也对此深有感触。“现在动不动就说雾霾问题,跟车辆急剧增长有直接关系。”他说,前些年换了几次车,排量越换越大、配置越换越高,现在出门反倒很少开车,“我媳妇整天给我‘上环保课’,动员我绿色出行,现在公交车也方便,我上下班都改坐公交了。”

  据了解,内蒙古近年来扎实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全区拥有公共汽车1.12万辆,公共交通运营线路1218条,市民出行更加便捷。网约出租车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出租汽车客运量年均增长率达5%。

  随着绿色出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自行车重新成为人们的宠儿。家有两辆车的哈达告诉记者,现在他上下班经常骑自行车,“既节能环保,又锻炼身体,我们有不少同事都加入到骑行队伍了,周六日经常约起来,到郊区骑游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 国内新闻
   第04版:文件
   第05版:草原足球
   第06版:首府观察
   第08版:文件
   第09版:经济周刊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科技
   第12版: 生活
孩子网络消费该咋管?
在建设与激情中超越!
7月起汽车整车进口 税率将降至15%
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 日均100g
买家信息不再“裸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