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族电影中的爱情影像

  ◎安宁

  一部人类文明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两性角色和位置的演变史。电影作为一种有力的传播途径和感染力强的艺术形式,自诞生之日起,便对社会变革中的两性情感和家庭伦理,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持续长久的关注和投射。注重“家和万事兴”且女性地位提高显著的中国,同样用影像的形式,及时记录、表现、解读、阐释并指引着不同时期两性情感及其相互地位的微妙变化和未来走势。蒙古族情感关系同样受到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但因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草原地域特征等影响,在电影中又传递出具有一定差异的情感关系变化。

  经笔者简单梳理,发现建国以后到新时期以前的内蒙古电影中,蒙古族男女情感呈现出的虽多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但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依然保留了男女纯美的爱情影像。比如《内蒙人民的胜利》(1950)中的男性顿得布,对心爱姑娘的热爱;《草原上的人们》(1953)中,女英雄萨仁高娃非常真挚地对待着爱情,同时也因擅长歌舞,而比同时期中国其他地域电影中的女性,更具有女性的特质。正是这一点女性特质,和纯美爱情的呈现,使得内蒙古本土电影对于蒙古族情感关系的表达,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与其他地域电影不同的少数民族风情。

  上世纪80年代,内蒙古电影中蒙古族的女性意识有所觉醒,但因蒙古族传统文化依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女性的婚恋观,所以呈现出来的两性情感状态,依然是以忠贞不渝地对待爱情为主要脉络。如《重归锡尼河》(1982)中,萨茹娜对爱情始终忠贞不渝。《绿野晨星》(1983)中,乌日罕与潮洛蒙这一对年轻人,在相互理解、高尚情操基础上,最终结成幸福的伴侣。《森吉德玛》(1985)虽然是一部古装电影,但在呈现满清王朝时期的女性森吉德玛时,依然是忠于爱情、敢于追求爱情、并誓死捍卫爱情忠贞的女性形象。

  20世纪90年代以后,内蒙古电影对蒙古族两性关系的呈现,开始发生变化。一直以勇猛、主动、强悍等为特征的男性,在电影中开始出现缺席。同时,女性内心世界变得更为强大,在不如意的现实面前,试图做出抗争,但又最终回归传统母性品格。比如在《悲情布鲁克》(1995)中,女人卓拉的情感纠葛,显示出女性自主抉择爱情意识的增强,同时其中自由奔放的爱情,凸显出蒙古族的两性情感,没有受到过多的道德禁锢的影响。但电影最后女性的殉情,依然将女性导向传统忠贞的形象。在《黑骏马》(1995)索米娅与白音宝力格的情感关系中,观众可以看到女人心性的独立。电影中,索米娅的父亲、奶奶的丈夫、白音宝力格的父亲、施暴者,都是缺席的。男性的逃离、不在场,并未让女性失去力量,而是以更为坚韧的品质,顽强地生活下去。值得关注的是,索米娅最终呈现出与奶奶近乎一致的母性的光辉,她在白音宝力格回来寻找后,显示出的不是对爱情的留恋,而是希望白音宝力格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她抚养。到此,索米娅完成了向奶奶这一传统蒙古族老额吉的过度,回到奶奶收养白音宝力格的起点。同样的母性的形象设置,也出现在《金色的草原》(1997)和《白骆驼》中,两部电影都以女性抚养南方孤儿为故事核心,用放弃爱情、坚守哺育孤儿等大义,完成对女性作为母性而非仅仅是女性本身的赞美。女性用情感的孤独,完成母性的升华。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文明进驻,及因此带来的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蒙古族情感关系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在《季风中的马》(2003)中,政府为保护被破坏的草原,而实施禁牧、轮牧的政策后,给传统游牧蒙古族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表了传统文化力量的丈夫和努力学会适应变化的妻子之间,产生了分歧和矛盾,最终蒙古族女性在“第三者”面前,很坚决地选择了拒绝。《珠拉的故事》(2000)中,出现了蒙古族离婚和失婚家庭的再结合问题,同时还涉及到孩子在再婚家庭中的位置和对两性情感的影响,这也是新世纪之后,电影对现实的部分折射。这一变化,在《图雅的婚事》(2006)中也有所反映,蒙古族女性图雅在生活陷入困境,不得不与丈夫离婚,并带丧失劳动能力的前夫再嫁,却因此带来两个男人间的尴尬和她内心的悲伤。而在《尼玛家的女人》中,母亲和两个女儿都失去了自己的男人,为给母亲庆祝寿辰,城里的大女儿找了一个男人“扮演”自己的新婚丈夫,留在草原上的小女儿,则同样谈起了恋爱,只是恋爱的男人家里,还有一个幼小的女儿和成了植物人的妻子。三种情感状态,也折射出当下民族情感的一些现状。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以上几部电影中,都显示出相似的坚强、独立的品性,即便是缺乏男性的力量,同样能够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通过以上简单的梳理可以看出,新时期内蒙古电影中的民族情感变迁,与这一时期整个中国电影中的两性情感变动相比,因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及民族个性等因素而相对缓慢,但也大致呈现出相似的变化,也即从内敛保守到困惑焦虑,而女性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走向独立,男女两性趋向平等。内蒙古电影创作与民族情感及草原生态等有着密切的关联,也离不开草原民族文化语境。而民族情感关系变迁属于社会文化的重要分支,也必对电影艺术创作有重要影响。二者的融合,可挖掘出民族文化心理、情感模式的沿袭、社会变动对民族婚姻家庭情感的影响等等深层原因。内蒙古电影艺术对民族情感关系的持续关注,隐含着“人与自然”这一永恒母题的叩问,是对人类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探索与反思。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评白晶回忆文章《我的乌兰牧骑》
~~~
~~~——读路远小说集《色的狂想》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地方·盟市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汽车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那是青春吐芳华
民族电影中的爱情影像
荒野上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