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下过雨,牧场里的草只有一尺来高。由于过了禁牧期,牛羊在草场里撒着欢儿。71岁的哈木苏旺吉勒站在草场边上,脑海中闪现着改革开放40年来牧民生活变迁的种种画面。
时光闪回到1981年。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我区畜牧业发生重大变革。赤峰市巴林右旗打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旧模式,效仿农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实行了“草场公有、承包经营、牲畜作价、户有户养”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把草牧场所有权划归嘎查所有,把人畜草、责权利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经营畜牧业和经营草原紧密挂钩,为全国普遍推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巴彦塔拉苏木老道板嘎查牧民哈木苏旺吉勒就是第一批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的受益者和见证者。
“改革开放以前都是生产小队,我所在的道伦板生产小队有3万多亩草场,还有为数不多的农田。我们那时每天给小队种地、放羊、放牛,好好干一天可以挣10个工分,当时一个工分最多一毛钱,一天能挣7毛到一块钱。”说起当年吃大锅饭的日子,哈木苏旺吉勒觉得没有生产积极性,“干得再多再好,一天最多给记10个工分,家里的生活勉强过得去。”那时候,牧户基本没有个人财产。生产大队允许每户可以有3头牲畜,但是当时嘎查里根本没有有牲畜的人家。
1983年,我区通过《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试行)》,草原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得到落实。在此基础上,把畜群责任制和草原管理建设责任制有机结合起来,发展畜、草一起到户的“双承包”,最大限度地把劳动者同劳动成果联系起来,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
“自从实行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牧民过上了崭新的生活,真的是心里开出了幸福的花朵。后来又经过双权一制和草场确权改革,牧民的日子可以说是蒸蒸日上。”40年的改革变迁,让哈木苏旺吉勒家从一无所有发展到牛羊成群。
“1981年,生产队分成4个小组分配草场。虽然分了,但还是公有的形式。到了1986年,分到了个人,我家分到了600多亩。又按照每人3只羊、两人3头牛的分法,我家分到了15只羊7头牛。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让我们干活儿的人觉得干的是自己的活儿,养的是自己的羊。”哈木苏旺吉勒说,“我家有5个孩子,最小的孩子1985年出生。如果没有草畜双承包责任制,我们这样普通的牧民,养活5个孩子会很吃力,更别说供孩子上大学了。”
1988年,哈木苏旺吉勒家告别了土坯茅草房,住进了自家盖的砖房,两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孩子们结婚的时候,老两口给每个孩子60头牲畜,还给两个儿子盖了婚房。如今,老两口还有100多只羊,禁牧期间圈养。没事的时候,到呼和浩特市儿子家住一段时间,草场交由小儿子照应。
“我区在全国最早实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牧民建设生态、保护生态的积极性,牧区工作步入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齐头并进的良性循环轨道。”曾在老道板嘎查负责草原确权工作的巴林右旗农牧业局科教股股长周景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