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兴安盟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1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试点地区之一。经过三年多的努力,2016年10月14日,国家民委正式向兴安盟颁发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盟”牌匾,兴安盟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
为了让民族团结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华,近年来,兴安盟不断创新民族团结创建的载体和途径,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根植于每个人心中,汇聚起建设幸褔兴安、和谐兴安的力量,不断开创民族团结新局面,展现着民族团结精神代代相传、民族团结动力源源不断、民族团结光芒熠熠生辉的新气象。
从娃娃抓起
“我能教同学下蒙古象棋。”“我能用蒙古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背诵《三字经》!”“我拉马头琴时景颇族的同桌会给我伴舞……”如今,对于乌兰浩特蒙古族小学的孩子们而言,他们不但是民族团结的受教者,更是民族团结精神的传播者。
校长包永梅指着教学楼里的绘画作品、蒙汉书法、手工艺品说:“这些艺术品都是孩子们自己创作完成的,他们不断挖掘、发现、传承各民族的文化精髓,并用自己的双手进行二次创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在6万平方公里的兴安大地上,民族团结教育就像一根纽带,把蒙古、汉、回、满、朝鲜等38个民族、168万人紧紧连在一起,汇聚着多元文化的力量。如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小抓起、从小培养,已成为兴安盟闻名全区全国的品牌,也成为一场永不落幕的接力赛。
扎赉特旗音德尔三中初一学生乌兰泽英自豪地说:“虽然我是蒙古族,但我演唱的京剧《梨花颂》在学校艺术节上获得了一等奖!”作为汉授学校,音德尔三中在设置兴趣课程时,增设了少数民族特色艺术组,使这里的学生在学习民族特色艺术的过程中,增强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
多年来,兴安盟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小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让民族团结意识在青少年的心田生根发芽。
“停!同学们,走到这儿我们就不能再往前走了,因为前面就是蒙古国的领土……”
“叔叔,我们离着蒙古国好近啊!”“我终于理解了‘守好祖国北大门’的意思。”“边防军真帅,我长大也要当边防军!”
在孩子们的感叹声中,阿尔山市第一小学“用民族团结筑牢新的长城”主题队日活动在中蒙阿尔山——松贝尔口岸的国门前开始。本次活动的策划人是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阿尔山边防检查站副指导员赵洪波。
“国歌中唱道‘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作为少先队员的你们,不需要贡献血肉,只需要爱家乡、爱人民、团结同学,用民族团结筑牢新的长城!”赵洪波的倡议,赢得了孩子们的热烈掌声。
兴安盟各级各类学校,不断寻找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做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团队合作精神;在多元文化共融共荣的校园文化中培育文化认同。
科右前旗民族幼儿园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一时间成为兴安盟名副其实的“网红”幼儿园。园内有蒙文班5个,汉文班6个,网友“云朵玫瑰”把该幼儿园各个班级之间互相“做客”的视频发到网上,24小时内得到6万点赞!
在网友“云朵玫瑰”上传的视频里,只见汉文班的孩子们欢天喜地去蒙文班喝奶茶、做手工,蒙文班的孩子们结伴到汉文班编辫子、做游戏,蒙汉小朋友们在交流互动中,自然而然地了解各民族的礼节、风俗、习惯。
而在操场上,蒙文班的孩子教汉文班的孩子蒙古族“男儿三艺”——骑马、摔跤、射箭,汉文班的孩子教蒙文班的孩子做足球操,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建立起团结友爱的民族情感。
在交流中互助
杜文义是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五道河子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五道河子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万元,居扎赉特旗196个嘎查村之首。可就在旱稻插秧的这几天,村里却见不到他的身影了!
原来,杜文义跑到扎赉特旗北部、蒙古族占比超过95%的巴彦高勒镇巴彦高勒村,进行旱稻种植技术指导。但让杜文义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信心满怀来到巴彦高勒村,准备团结当地群众大干一场时,就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我们村世代以牧业为主,根本种不了旱稻。去年特尔格勒家种了60亩旱稻,到头来蒿草长得比稻子都高!种旱稻,我们心里发怵啊!”看到村民们不敢种旱稻,杜文义并不气馁,他把参与土地流转的67户村民召集到一起,语重心长地“循循善诱”:“地里既然能长蒿草,它就能长庄稼!种完苗就撒手不管,肯定蒿草比稻子多,咱不要靠天吃饭,要靠自己双手、靠技术增收!”
自开春以来,杜文义每天都会走进蒙古族兄弟的田间地头,拉家常、话增收,传授新的育苗技术,传播新的耕种理念,谋划未来的好日子。不知不觉间,杜文义用真情增强了蒙古族兄弟发展旱稻的信心,改变着他们的种植观念和方式。
如今,在巴彦高勒村800亩旱稻田上,垄直苗壮、绿海涌波、分外壮观。特尔格勒家的田地里,稻苗迎风傲立。种粮大户杜文义,今春在这里上演了一幕蒙汉兄弟生产上相携相助、携手奔小康的动人画卷。
在科右中旗霍林河畔,有一家持有兴安盟唯一一枚驰名商标的公司——内蒙古二龙屯有机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我们二龙屯公司能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并做到了‘团结共进步、发展求双赢’。”二龙屯公司董事长薛金利透露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秘密”。
二龙屯公司基地事业部部长李福安这几天不停奔波于突泉县永安镇、水泉镇和太平乡之间。原来,是该公司在突泉县的种植基地播种结束,进入了谷苗检查、数量统计阶段。
“汉族兄弟会干活,精耕细种的劲头不服气不行。而且技术员教耕种方法时,汉族兄弟一听就明白,这也是我们少数民族公司,选择在汉族农民居多的突泉县设立种植基地的原因。”李福安解释说。
“跟着二龙屯公司种植订单谷子有六七年了,按照他们的种植要求种出来的谷子,收入是种玉米、种绿豆收入的两三倍,去年在市场上自己卖,每斤只能卖1块3毛钱,他们订单收购价是2块2!我们暗自庆幸能‘攀’上这样的大公司啊!”突泉县永安镇敖牛村张秋英高兴地说。
二龙屯公司以订单农业带领汉族兄弟致富增收,汉族兄弟以心换心、将心比心,用精耕细作的高质量粮食回报公司。
近几日,来自科右中旗20个深度贫困嘎查村、16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乘坐科右中旗组织的4辆大巴车,浩浩荡荡来到突泉县实地学习。
“在突泉县实地考察了6个学习参观点,大家进庭院学园艺种植理念、进棚圈学舍饲养殖技术、进合作社学集体经济运营、进电商基地体验全新增收模式,每到一个参观点,他们都主动和汉族群众交流经验,这次考察学习取得初步成功。”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自治区派驻科右中旗脱贫攻坚总队队长、旗委副书记杜培军兴奋地说。
兴安盟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斯琴都愣感慨:“这种跨越地区、不分民族的学习交流,是兴安盟各民族和谐共融的缩影。多民族和谐共处共融已经融入到兴安盟各族群众社会、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已经融入到人们的血脉中。”
共筑精神家园
蒙古族的烤羊排、手把肉、奶茶,朝鲜族的打糕、辣白菜、紫菜包饭,汉族的锅包肉、木须肉……各色佳肴一字排开,各民族美食同台亮相,述说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包容、融合和共存。走进乌兰浩特市兴安街的幸福社区小广场,正逢社区一年一度的“邻里百家宴”。
“我们社区成立于2001年,是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在5230名居民中,仅蒙古族、朝鲜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就有1648人,占社区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别看社区民族多,大家相处得特别融洽、团结,就像一个大家庭。”幸福社区负责人杨俊清介绍,热热闹闹的百家宴已在这里连续举办八届了。
杨俊清说,多民族聚居一家亲,不仅是因为“邻里百家宴”,还有社区开展的形式多样、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汇演,为民族文化的交融传播搭建了桥梁,共融的多元文化活动滋养了幸福社区的民族团结。
说起社区居民相助的事,兴安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秦晓红如数家珍:“蒙古族社区工作者冯丽娜,常常义务给朝鲜族老人理发。退休职工乌云其木格58岁了,像闺女一样照顾楼下76岁独居的满族老太太,还领着社区幼儿园的孩子们给老人表演节目呢。”
长期以来,兴安盟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实现了最深层次的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我叫戴梦玉,来自四川省泸州市。”眼前这位科右中旗额木庭高勒苏木巴彦敖包嘎查驻村第一书记,体态纤弱,但又阳光自信,操着一听就不是本地口音的方言。“我老公是蒙古族,当初他在泸州打工,我们认识后我就跟着他嫁到这里。”戴梦玉看出记者的疑惑,笑盈盈地解释说。
看到“川妹子”远嫁至此,嫁给了蒙古族小伙,记者忍不住发出一连串的疑问:“你平时和老公、公婆之间交流会有障碍吗?生活习惯吗?”戴梦玉却不以为然:“这都不算什么大问题,蒙汉通婚在我们这里很常见!”
在兴安盟这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蒙汉混居、和谐共处由来己久,各民族间男女不分地域、不分远近,自由恋爱、相互通婚,并取得双方家庭父母支持,各民族间相互频繁往来,相互杂居,相互影响。
在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幸福大院里,李树林和冬达古拉的爱情故事同样为人称道。他俩都是超过60岁、有独立生活能力的空巢老人,2015年1月先后入住幸福大院,于4月1日正式喜结连理。
“你大娘冬达古拉是蒙古族,做饭好吃、干活勤劳、为人朴实,我挺喜欢的。”“没多想啊,就是觉得找个一起说话的伴儿挺好的。我女儿很高兴我能找到一位贴心的老来伴儿,说我俩这是真正的‘夕阳红’。”对于这份迟到的黄昏恋,两位老人有点不好意思表达。
像李树林和冬达古拉二老这样在幸福大院里重新找到幸福的还有4对“老龄新人”,而且全部都是蒙汉通婚。他们结为伴侣、共度晚年,互相作伴、互相照顾,互相尊重、互相促进,形成了相互往来、邻里守望、血浓于水的民族关系。
2017年,兴安盟委、行署印发了《关于深入贯彻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交流现场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了“五个一”行动计划,并将每年6月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月”,6月25日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主题日——“安达节”。
自今年4月兴安盟召开“安达节”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后,全盟11个部门和6个旗县市相继开展了百余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群众特色的系列活动。活动内容涵盖了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民族教育、民族服饰、民族产业发展、民族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
“红太阳照边疆,青山绿水披霞光。罕山脚下果树成行,归流河畔稻花香……”在乌兰浩特市山城路社区文化活动室内,阿里郎艺术团的老人们正在紧张地编排长鼓舞《红太阳照边疆》。
据艺术团领队金福善介绍,35位队员中,朝鲜族占比一半,蒙古族占三分之一,平均年龄62岁。她们选择编排这支难度较大的舞蹈,就是为了能在“安达节”上充分展示民族团结、互助进步的精神。
民族团结光芒照,万紫千红总是春。眼下,兴安盟各族儿女汇集民族团结的力量,在留下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相融美好佳话的土地上,齐心协力绘就着一幅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壮美画卷,奏响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最美乐章。
(本版图片由兴安盟民族事务委员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