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越演越难”让《茶馆》成为经典

  ◎张魁兴

  1958年3月29日,老舍名作《茶馆》在首都剧场首演。今年6月16日,该剧正式迎来第700场演出。自1958年首演以来,到今年该剧已经在舞台上树立了整整60年,三代演员用700场的厚度来诠释这部经典。按照惯例,一部戏演了这么久应该早已驾轻就熟,可是《茶馆》的每一个参与者,却分明感到这部戏“越演越难”。《茶馆》缔造了一个中国话剧舞台上的传奇,是观众心目中首屈一指的话剧样本,也是中国话剧最早走向国际,被西方戏剧界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的经典作品。

  在北京人中,很少有人不知道人艺的话剧《茶馆》的。《茶馆》从首场到现在已经演出近700场,先后上演了至少7个版本,重排版也历经270多场。而且,《茶馆》不再只是北京的《茶馆》,如今也是深圳的《茶馆》、武汉的《茶馆》、重庆的《茶馆》,更是中国的《茶馆》。《茶馆》曾远赴西欧、北美、日本、新加坡等地演出,人艺副院长、著名演员濮存昕说,《茶馆》就是中国话剧的“非遗”代表作,其实,在传统手艺逐步渐行渐远的今天,《茶馆》正在成为新时代人艺的手艺,正在传承人艺的文化和精神。难怪曹禺先生晚年评价说:“《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在当今的语境下,《茶馆》能够一票难求简直就是奇迹。《茶馆》何以一票难求?有观众说得好,“看话剧,《茶馆》是绕不过的经典。”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经过多年打磨,《茶馆》的故事、人物、导演手法、演员表演都堪称经典。人们看《茶馆》,是为了看经典。

  《茶馆》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茶馆》没有一处糊弄观众,没有一处糟蹋艺术。现在舞台上的音效几乎都是放录音的。然而,《茶馆》中的音效却是现场的真声。人艺中有个舞美人员叫郑晨,是负责音效的。他不是演员,却和演员一样站在台上。当第二遍钟敲过后,他便点燃手中用松香、锯末和硫磺合成的烟饼,边后退边左右晃动,《茶馆》开幕时烟雾氤氲的效果就是这样营造的。很多观众都以为演出中那逼真的音效是早年间在大街上实录的,或运用现代技术制造出来的,其实这全是由郑晨“人工制造”的。放下烟饼,他会手持枣木做的两个扣盒,身上挂着铃铛,秦二爷坐着骡车上下场的动静都是他弓身一颠一颠跟着演员跑着制造的,扣盒模拟骡子蹄子的声音,牲口打嘟噜是他自己用嘴模仿,而由远及近的效果则需要他跟着演员跑进后台深处。

  在科技发达的当今,谁能想到《茶馆》中那逼真的各种声音,竟是舞美人艺制造出来的。我们不由得要问,现在演出《茶馆》时,人艺为什么还要保持初演时的“原始方式”呢?除了用认真、执著这样的人艺精神来解释外,我们还看到了人艺似乎很“迂”的对艺术追求的一丝不苟。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用的“惊闺”、瞎子算命用的“铜钲”等都是货真价实的老物件,一点也不糊弄观众。艺术可以使用高科技,却不可以糊弄观众。正是人艺的严谨和敬业,成就了常演不衰的精品《茶馆》,也使《茶馆》成了区别其他艺术的传统手艺。

  《茶馆》“出生”已经60年,戏迷对《茶馆》的故事情节甚至是台词都耳熟能详。一部戏演了这么久,从导演、演员到剧务甚至道具,都已经驾轻就熟,可是《茶馆》的每一个参与者,却感到这部戏“越演越难”。这就是自我加压,这就是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濮存昕说《茶馆》是中国话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话毫不夸张。虽然《茶馆》是现代话剧,但是已经确确实实成了人艺的手艺,《茶馆》不仅传承了文化,更是打造舞台经典的一种精神。在《茶馆》中,每一幕的戏都可以精确到分钟;后台永远没有嬉笑、打闹;角色已经长在身上,达到了一种没有表演痕迹的表演状态;每一个角色都被凝练得很纯,甚至每一个龙套都有戏。北京人艺院长任鸣表示:“《茶馆》对于北京人艺来说,是永远的骄傲,永远的辉煌,永远的经典。”这就是《茶馆》,这就是人艺的《茶馆》:对艺术充满执著和敬畏,对观众充满感谢和尊重。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6版:出彩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要闻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越演越难”让《茶馆》成为经典
新时代乌兰牧骑要创作推出更多优秀作品
言说电影的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