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语中“乌兰”是“红色”的意思,“牧骑”是“嫩芽”的意思,乌兰牧骑的寓意就是:希望我们的文艺队伍能够像红色的嫩芽一样,扎根生活沃土,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永远服务牧民群众,将党的政策和科学技术、文艺表演等多方面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效的传播到农牧民群众中去。
在新时代,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应该如何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怎么样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继续前进,发挥出更大的历史作用,为“中国梦”的实现出力,应该成为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去思考的问题。
不忘初心,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于1957年,来自苏尼特大草原,随后在内蒙古草原上遍地开花。尽管这种团队人员少、装备差、条件苦,但是她来自群众又服务于群众、深受人们的喜爱,60多年披着霞光一路骄傲地走来,目前已发展为75支,人员也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至40余人,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虽然时代在变、装备在变、人员也在变,但乌兰牧骑的方向没有变、宗旨没有变、精神没有变。他们的足迹不仅踏遍千里草原,还走向全国,走进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成为草原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不久,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乌兰牧骑诞生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内蒙古的高度重视,对内蒙古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是全区文艺发展和文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语重心长、字字千钧,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遵循。
对于乌兰牧骑所坚持的先进文化的方向,党的三代领导人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亲切接见了他们。周恩来总理多次叮嘱队员:“不要进了城市,忘了乡村,要不忘过去,不忘农村,不忘你们的牧场。”在过去的60年中,乌兰牧骑这支队伍始终牢记使命,扎根基层,服务最广大的农牧民群众,始终是农牧民的宣传工作队、文艺辅导队、生活服务队。
60年的时间里,发生过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我们应该把这些故事都挖掘出来,更好地去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影响一批人、触动一批人、教育一批人,让乌兰牧骑这面草原上的旗帜更加鲜艳。
锐意创新,更好服务农牧民群众
如今,进入新时代的乌兰牧骑,既面临着新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机遇。要锻造一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的队伍,不仅需要来自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更要加强乌兰牧骑队伍与队员的自身建设,这样才能使乌兰牧骑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乌兰牧骑从来都是一支不畏艰险、不惧困难的队伍,在新时代里,只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迎接时代的考验。
创新的前提是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只有苦练一身本领,才能担当得起创新的要求,才能不负群众的期望,才能践行好总书记的嘱托。所以乌兰牧骑要加大自身的业务能力培养,苦练内功,同时也要加强与文化建设先进地区的交流,积极拓宽思路,虚心吸取经验,以更好的作品服务农牧民朋友。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的土壤,要真正发扬乌兰牧骑队员个个都是“多面手”的特长,不光要演出,还要完善激励机制,鼓励队员们去大胆的创作,创作出一批贴近实际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优秀文艺作品,奉献给广大的基层群众。
创新的根本是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和完善乌兰牧骑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发现和引进一批具有创新思想、有创新精神的文艺工作者,让乌兰牧骑这支队伍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让他们在乌兰牧骑这个与群众血脉相连的大熔炉里成长。
乌兰牧骑要立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的巨大变化,创新和拓展服务职能,发挥专业文艺团体优势,深入开展文艺辅导,广泛组织开展大合唱、节日民俗、文化娱乐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基层文化,引领文明风尚,建设文明内蒙古。
鼓足干劲,永做合格“红色文艺轻骑兵”
乌兰牧骑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根本在于确立了“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的宗旨。做新时代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乌兰牧骑能够走近群众,凭的就是演出内容贴近群众的生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舞出了群众的激情,说出了百姓的心里话。所以要真正走到群众中去汲取营养,成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贴心人。
乌兰牧骑的引申意思为“红色文艺轻骑兵”。多年来,乌兰牧骑队员们始终在草原上奔波、为牧民们表演,演出的时候是演员,演出结束便和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着农牧区生活,能够扎根基层、实实在在地跟牧民们的生活、生产融为一体,也成为乌兰牧骑队员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反观如今综艺娱乐的形式虽多种多样,却很少再能见到扎根农牧区的文艺演出了,故而乌兰牧骑精神愈发显得弥足珍贵。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我党对文艺工作的根本要求,因而我们应结合新时代特点,把演出服务的阵地延伸到街道社区、企业学校、军营哨所,延伸到人民奋斗的每个地方,做到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
真正能够让演员和观众形成很好的即时有效互动,传播效果将大大提高。面对面的形式可以获得对方的实时反馈,而大众媒体常常反馈不及时,传播效果常常不理想。所以要发挥乌兰牧骑演出形式的天然优势,要带着节目出门,带着问题回来,让每一次演出都成为乌兰牧骑演出水平进步的一个台阶,观众就是裁判、观众就是评委,让乡亲们的赞扬成为我们最高的艺术追求。
乌兰牧骑就像新生的嫩芽一样生长在内蒙古大草原上,通过一场又一场的演出,对牧区群众的文化、艺术、审美、修养、见识、观念等多方面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时代在改变着,环境在改变着,乌兰牧骑也在改变着,但始终不变的,是一代代的乌兰牧骑人对草原、对家乡、对草原人民的深情和热爱。
(执笔人:德格吉勒,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