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出自东汉王充《论衡·书解》。本句可释为: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策有过失的人在民间。可见,当过官、后“废退穷居”的王充也认为,执政者如果久居高位、脱离人民群众,就难免耽于声色犬马而逐渐消亡。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全党宗旨,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我党优良作风贯彻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谆谆告诫全党切不可因高居庙堂而脱离群众,要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要问政于草野百姓,同时也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脱离人民、不听草野声音,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深深隐忧。
始终要把人民放在
心中最高的位置
唐代杜牧在《阿房宫赋》感叹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抗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示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同样是告诫全党要重视群众、关注群众,可谓语重心长,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因此,我们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草野问政,做一个与人民群众有血肉联系的人民公仆。假如我党领导干部不联系群众又不关心群众疾苦,那就很难听到人民的真正呼声,自然也无从了解施政之得失与民心向背,就有重蹈历史覆辙的危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警示我们党的领导干部要了解人民的迫切愿望与合理要求,并将其认真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制定正确的政策与策略,从而扎实开展党的新时期工作。
实际上,如果领导者不倾听或不愿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与要求,反而认为老百姓什么也不懂,没必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更没必要听取他们的意见,那么这种做法就相当危险了。古往今来,草野有贤良的例子不胜枚举:曹刿,春秋鲁国平民,齐国伐鲁时,献策于庄公,大败齐师于长勺;李泌,唐代一介布衣,安史乱起,为肃宗出谋划策,为平叛做出重要贡献;朱升,元末石门隐士,朱元璋入徽州时,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奠定明立国之基……这些草野之民,初不过布衣而已,但他们对当时形势把握程度,却绝非寻常“肉食者”所能及,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草野”亦可知政参政,且有高见可陈。
其实,我们党虚心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与建议,进而完善方针政策的事例也不在少数:抗战时期,我党仔细听取李鼎铭先生“精兵简政”意见,毛主席对此非常赞成并采纳了其建议;改革开放前,小岗村民联名上书要求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序幕……反之,国民党背离、欺压人民,对人民呼声漠然置之,甚至以白色恐怖钳制民众的议论和批评,结果由盛到衰,以失败而告终。
毋庸置疑,人民群众选择和坚信中国共产党,并坚持跟中国共产党走,这本身也是“草野”知政的体现。可有些领导干部将人民群众视为无知无识甚至称为顽民,这不能不说是背离党的宗旨、损伤人民群众相信党支持党的坚强信念的行为,更是失信于民的举动。
问政得失,
须体察草野、尊重民意为要
《晋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惠帝时发生一次大灾荒,百姓没有粮食饿死不少人。消息传到皇宫,惠帝感到奇怪,就问臣下:“没有粮食,那为什么不吃肉粥呢?”这个例子虽然极端,但却反映了不体察民情、不了解实际的危害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那么,如何才能使根本得以巩固?首先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其次是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
一个有作为的领导者应当懂得: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从群众那里获取真实的批评和建议,了解施政的得失成败,掌握真实的民情意愿。也只有在归纳这些民论和舆情后,才能判断出哪些政策是符合实际的、受百姓欢迎的,哪些政策是脱离群众、惹老百姓厌恶的。唯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才能使各项工作能够反映民生、民意和民愿,才能确保各项重大决策能够尊重群众意愿、反映群众心声,最终得到群众的普遍理解和支持。
人们在批评的筛子里寻找一切奥秘。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要求广大干部要“在倾听人民呼声、虚心接受人民监督中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教育”。可见,我们必须要正确看待批评,坦然面对批评,真心接受批评。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他说得对,只要他开展批评的出发点是为民、为公,而非为己、为私,就应该改正,这也是领导阶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所在。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孟子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的话原指君臣关系,但同样适用于为政者与民众的相互关系。群众的爱憎是分明而且直接的,他们会将自己的情绪和态度不加渲染地表现在行动中,而人民群众的力量又强大无比,对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非诳语也。
唐太宗李世民常用“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告诫臣下,因为李世民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以百姓喻水,以政权喻舟,认为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导致隋亡的炀帝杨广绝非庸才,征服陈朝、典定科举、修建运河、开拓丝绸之路,各项政治经济举措均功在后世、利在千秋。但修运河征民夫夜以继日,死者道路相枕;征高丽驱船匠早晚不得休息,腰下皆腐烂长蛆。于是民怨沸腾。而炀帝却置若罔闻,导致百姓为求活命而蜂起暴动,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任何政党都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发人深省,需要全党引以为戒。
现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引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古语,这是古为今用,其意义非同寻常。他不仅身体力行,亲身践行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多次深入最贫困的山区与草根百姓促膝谈心,倾听他们的想法与建议,使我党赢得广大老百姓的欢迎,而且通过自己的言行,为我党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贯彻执政为民树立了榜样,推动了群众民主参与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政党,就因为其扎根基础和服务对象是全世界数量最多的中国人民。民心向背是决定我们的事业能否不断走向胜利的关键。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因而我们必须要坚持与新时代同行,以实干担当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让我们的党“大有大的样子”。
(执笔人:梁伟岸,呼伦贝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