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兰屯市:精准脱贫 不落一人

贫困户售卖自己亲手制作的剪纸。
卧牛河镇艺术名人都叶梅正在教农村妇女剪纸。
科技特派员为村民讲解养殖中遇到的问题。
中草药种植基地的芍药。
托管模式下正在牛舍吃草的奶牛。
菜单产业扶贫舍饲的肉羊。
菜单产业扶贫,万寿菊统一定价回收。
三到项目蘑菇气镇爱国村温室里种植的草莓。
  □文/图 姜峰

  扎兰屯市总人口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4万人,2002年被认定为自治区级贫困旗市,在2014年国家新一轮贫困人口识别中,共有贫困人口12783户、33785人,贫困村70个,是呼伦贝尔市农业人口、贫困人口和贫困村数量最多的地区。该市根据致贫原因,全面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因村、因户、因人制定脱贫措施,对症施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支部+产业”

  破解群众增收难

  扎兰屯市在精准扶贫的实践和探索中,始终把“抓党建”作为促脱贫的主要抓手,按照“百姓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产业强不强,党建来帮忙”的扶贫思路,瞄准群众“增收难”这个“核心”,重点培育5种“支部+”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2017年脱贫的3881户9800人中,有3168户8074人,是通过发展产业脱贫的,占比达到了82%。

  先建后补添活力。以达斡尔乡满都村为代表的“支部+贫困户”先建后补模式。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针对贫困群众对脱贫产业的“个性化需求”,组织村两委和驻村帮扶干部,围绕当地特色产业,为贫困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扶贫产业“菜单”,群众通过“点菜”的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产业,经验收符合建设标准的,给予扶贫资金补助。此种模式由于是“谁干补给谁”,大大减少了因互相攀比而产生的社会矛盾,通过贫困户自主选择脱贫产业,不仅贫困户自己能干、而且愿意干,激活了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也避免了“养懒人”。

  股份合作助增收。以成吉思汗镇繁荣村为代表的“支部+合作社+贫困户”股份合作模式。贫困群众一般都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干,通过村委会将贫困户组织起来加入到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利用每年投入的45万元“三到”扶贫资金,建设温室大棚并发展农家乐等旅游观光采摘产业,在明确资产归村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每年投入的“三到”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户后,入股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合作社每年拿出5万元固定红利给贫困户分红,实现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此种模式贫困户在获得分红的同时,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挣钱并参与监督管理,保证了扶贫资产不流失,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保底托管真省心。以成吉思汗镇大甸子村为代表的“支部+公司+贫困户”牲畜托管模式。贫困户致贫原因多种多样,脱贫措施也要“对症下药”,因病和缺少劳动能力致贫的人口占扎兰屯市贫困人口的28%,这一群体里的贫困户,大部分往往无法通过参与劳动实现增收。针对这一类型的贫困村,利用扶贫资金,由公司、村委会和贫困户代表共同购进优质奶牛,在明确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公司与村委会和贫困户签订“托管”协议,将购买的奶牛全部托管给公司,公司按照每头牛每年1500-2000元价格给村里缴纳“托管费”,贫困户按户分红。待托管期满,公司将购牛资金退还村委会,此种模式托的是牛、还的是钱,有效保证了扶贫资金保值增值,贫困户不参与管理就能直接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能通过种植青贮和务工实现增收。

  金融助力强产业。以中和镇福泉村为代表的“支部+金融机构+贫困户”金融放大模式。该模式针对福泉村两委班子基础比较好,村内有“手拍粉”主导产业支撑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资金需求量较大的特点,将扶贫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存入利率低、放款快、服务好的金融机构,放大10倍后,用于支持发展马铃薯“手拍粉”产业,单户最高可贷款1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按期还款后,从风险补偿金中给予贴息5厘。此种模式贫困户无需财产抵押,仅通过“三户联保”或承包土地经营权作抵押就可以直接贷款,有效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门槛高等问题。将财政扶贫资金放大10倍后,大大增加了扶贫资金规模,使那些贫困边缘户也能得到资金支持,实现了扶贫贷款对低收入群体的“全覆盖”。

  互助资金很给力。以蘑菇气镇野马河村为代表的“支部+协会+贫困户”互助资金模式。有一些贫困家庭在银行贷不到款,在民间也借不到钱,但还有发展庭院经济的强烈愿望,那么我们就通过村委会组织贫困户成立“互助”协会,将扶贫资金转为“互助资金”,采取“贫困户互保、党员联保、帮扶干部担保”的方式,为贫困群众提供5000元-20000元的借款扶持。此种模式,大大降低了借款门槛,一些特殊困难家庭也能简便的借到钱、办成事,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通过扶贫资金使用方式的转变,培育了一批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贴心人”,从而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村企共建

  合力攻坚促脱贫 

  扎兰屯市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46家企业、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村入户开展结对帮扶,通过土地流转、贷资入股、牲畜托管、订单生产、技能培训、劳务就业、消费扶贫、品牌带动等多种形式,带动100个行政村、5370户、13676名贫困人口就业或增收,实现了企业规模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群众增收脱贫。

  根据群众需求“结对子”。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探索中,由贫困群众自主选择结对帮扶企业。高台子街道高台子村是东北阜丰生物科技公司结对子村,这个村在公司务工的农民就有400多人,公司在扎兰屯本地用工4000多人,其中贫困家庭人员正在阜丰工作和曾经在阜丰工作的有857名,人均年工资4万多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进厂当工人让这些家庭彻底摆脱了贫困,逐渐走上富裕路。蒙东肉牛养殖场利用企业自身优势,与周边几个村800余户农民签定种植青贮协议,每吨订单价220元,平均亩产5吨,亩均收入为1100元,亩均收入高于大田作物收入400元,企业用工优先使用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年均工资3万元以上。目前有50名贫困户在企业务工,另外还有贫困户40人在企业临时务工,人均收入2.2万元。浩饶山镇浩饶山村贫困群众想发展肉鹅养殖产业,该村就选择内蒙古托欣河鹅业进行结对帮扶,共有32户群众共养大鹅3万羽,户均增收达到1.5万元。

  通过由贫困群众自主选择帮扶结对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立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帮助贫困群众“找路子、活脑子、提供钱袋子”,从而解决“不知道咋干和干不好”的问题,实现“大手牵小手”“小群体”对接“大实体”的良性运转机制,推动产业扶贫从单干走向合作,从分散走向集约。

  利用扶贫资金“做引子”。该市利用“三到村三到户”、金融扶贫、产业扶贫基金并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共计2亿元,作为“引子”,通过入股分红、合作托管、金融贴息、贷资入股等多种形式,重点扶持带动贫困户效果明显的企业或合作社,除企业正常应给予的资产收益外,每投放10万扶贫资金或提供10万贷款额度,企业或合作社主动提供一个贫困人口就业岗位或通过种养及品牌带动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就业增收每年工资收入要达到5000元以上,种养带动年增收每户要达到1000元以上。

  成吉思汗镇利用大甸子村等3个村扶贫资金319万元购置优质奶牛,全部投放到赛优牧业公司进行合作托管,公司与村委会和贫困户签订“托管”协议,公司按照每头牛每年2000元价格给村里缴纳“托管费”,贫困户按户分红。同时,企业还带动5户贫困户在企业务工就业,29户种植青贮增收;通过建行和内蒙财信担保公司给龙翔公司提供300万元扶持贷款,政府给予企业保证保险费2.8厘补贴,龙翔公司共带动21户贫困户就业、56户贫困户种植水果玉米增收。通过此种方式不仅有效破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带动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就业,通过吸纳贫困户以资产、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大大提高了贫困户种养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增强了贫困户主动脱贫的信心与决心,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彻底转变。

  确保贫困群众“拿票子”。扶贫的核心在产业,难点在增收,为确保投入的资金能够收的回来,企业的承诺能够兑现,群众能够长久增收,扎兰屯市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思路,采取“532”工作法,对项目实施与收益分配实行民主监督管理,组织协调纪检、审计、财政相关部门提前介入,全程跟踪监管,在村企充分友好协商的基础上,投入的扶贫资金企业要提供财产抵押和财政开支人员双重担保,通过契约建立了“扶贫资金+村委会+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稳定利益链接机制,实现土地资源流转挣租金、资产收益挣股金,提供劳务挣薪金,贫困群众长期稳定持久增收。  

  用好政策

  织密民生保障网

  扎兰屯市按照自治区脱贫攻坚的总体战略布局,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和“精准脱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将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慈善捐助与脱贫攻坚任务全方位衔接,多点发力、精准发力、组合发力,及时有效将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政策在扶贫攻坚中的兜底救助保障功能,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认定兜得准。在全面开展兜底保障工作中,扎兰屯市把民政部门作为排头兵,严格按照精准识别工作标准,以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为抓手,认真落实扶贫与低保“两线合一”政策,建立了跨部门、多层次的核对机制,整合全市政务信息数据资源,构建贫困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成立专门核对中心,对市扶贫办提供的需要核对建档立卡人员29670条数据排查出财政供养信息27条、工商登记信息650条、农机具补贴信息602条、人社退休信息65条、公安车辆信息858条、残疾信息52条,累计排查疑点信息2254条,将符合条件的家庭按程序纳入低保或建档立卡,有效保障了“应纳尽纳,应扶尽扶”的工作要求。

  生活保障兜的牢。为确保兜底保障工作顺利开展,扎兰屯市坚持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对象,以精准救助、精准扶持为手段,围绕精准兜底和有效兜底,出台了《扎兰屯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实施方案》《扎兰屯市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实施方案》,为做好社会救助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民政部门迅速对辖区所有建档立卡户和其他贫困家庭进行全面排查,严格按照低保认定的相关程序,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困难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同时对辖区所有在享低保户逐户核查,对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3100元的,通过增加保障人口、提高保障标准,使其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00元以上,达到扶贫兜底保障标准。2017年全市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35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3800元。

  医疗救助兜的实。量力拓展救助范围。该市对城乡低保户、特困供养人员、重点优抚对象、社会救济对象不设病种限制,对特困供养人员大病救助比例达100%,对城乡困难家庭救助比例已按政策达到75%,基本实现了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全覆盖。在全市实现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极大地简化了救助程序,方便患病群众,保证了困难群体有病能及时得到医治。

  特困供养兜的住。扎兰屯市不断提高特困人员供养、孤儿生活保障标准,建立特困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特困人员标准由每人每年36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4944元,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同时,着力加强特困供养机构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拓展敬老院服务功能,全面强化社会兜底保障功能。

  临时救助兜的严。扎兰屯市健全完善“救急难”工作机制,及时了解、掌握、核实辖区内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救助、早干预,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问题,实现社会救助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根据救助对象实际需求,对给予临时救助金、实物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救助对象,积极提供转介服务,实行政府救助、慈善救助、家庭自救相结合,保障困难家庭对象与个人对象基本生活。截至2017年12月,在扎兰屯市民政局已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1601户1765人纳入低保范围,累计发放低保金856.5万元,7户13人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发放资金1.8万元,给予408户898人临时救助,累计发放资金44.2万元,396人次医疗救助,发放救助资金58.6万元。累计发放兜底保障资金961.1万元。目前,社保兜底脱贫工程实施效果初步显现。

  经过几年连续攻坚,扎兰屯市共计投入10.26亿元,实现减贫11096户、29442人,脱贫49个贫困村。截至2018年6月,全市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87户、4343人,21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3%降至1.7%。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出彩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观察·呼伦贝尔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党报联盟·靓点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扎兰屯市:精准脱贫 不落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