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赉诺尔: 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扎赉诺尔露天矿出土的晚更新世东北野牛头骨。
蘑菇山墓群出土的马形金饰牌。
扎赉诺尔墓群出土的飞马纹鎏金铜饰牌。
扎赉诺尔博物馆馆藏的北魏时期人物车马俑一组。
扎赉诺尔出土的扎赉诺尔人头骨。
蘑菇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刮削器。
扎赉诺尔墓群出土的陶钵。
蘑菇山墓群出土的双禽交颈纹铜饰牌。
扎赉诺尔墓群出土的四乳四神规矩纹铜镜。
扎赉诺尔墓群出土的鹿纹鎏金铜饰牌(残)。
扎赉诺尔露天煤矿出土的晚更新世猛犸象的臼齿。
扎赉诺尔墓群出土的嵌松石煤精饰牌。
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石环。
  □文/图  本报记者  阿荣  李新军

  夏季在“北方大泽”呼伦湖观日出,凌晨,寥寥可数的晨星相继隐去,天空渐渐出现鱼肚白色,继而泛出红色霞光。湖水、草原与天边的霞光相融,像一幅绚丽的油彩画。呼伦湖畔的扎赉诺尔是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之一,在朝霞的掩映下,愈显美丽而久远。

  7月中旬,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循着先人追寻文明的脚步,探究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触摸其悠远的文化印记。

  扎赉诺尔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3万年前,古人类就在这里打制石器、追猎猛犸;1万年前,扎赉诺尔人在呼伦湖畔繁衍生息、采集渔猎、烧制陶器,创造了扎赉诺尔文化。2千多年前,起源于大兴安岭的拓跋鲜卑,走出森林,南迁“大泽”(今呼伦湖),再一路西迁、南下,最终建立北魏王朝。在数千年的沧桑岁月中,东胡、匈奴、鲜卑、室韦、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在此休养生息、厉兵秣马……

  走进文化底蕴深厚的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在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里,听悠远古韵,品博大文化。——编者

  内蒙古的 旧石器时代遗址

  内蒙古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在内蒙古发现的几十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以大窑遗址、萨拉乌苏遗址、金斯太洞穴遗址、扎赉诺尔遗址最为典型。大窑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大窑村南,以发现的旧石器制造场及四道沟典型的地层剖面为重要的考古学依据。第一层为表土层,形成于全新世;第二层为马兰黄土层,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第三层为怙红色土层,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第四层至第七层为离石黄土层,形成于更新世中期。在第四层底部发现有肿骨鹿化石,还有远古人类打制的石片、刮削器、砍砸器、石刀和石核等石制品,其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鄂尔多斯市萨拉乌苏河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于1922年,其后经过多次调查,相继发现了人类顶骨、额骨、枕骨、股骨、胫骨、腓骨等19件化石,其中6件人骨化石是在晚更新世原生地层里发现的,学术界命名为“萨拉乌苏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金斯太洞穴遗址,有旧石器时代中期到青铜时代的连续地层堆积。在旧石器时代地层中发现了人类用火遗迹,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细石器、晚更新世晚期的动物骨骼化石等珍贵遗存;扎赉诺尔遗址共发现16颗人头骨化石。该遗址出土了石镞、刮削器、石片、石核等细石器,刀梗、锥、镖等骨器,夹砂粗陶器残片,同时出土了猛犸象、披毛犀等动物化石。  (文华)

  史前文化珍贵遗存

  扎赉诺尔,原名达赉诺尔,因达赉湖(即呼伦湖)而得名,蒙古语意为“海一样的湖”。 “在更新世晚期,呼伦湖流域受世界性冰期气候的影响,广袤的大地沉积冰缘黄土或类似堆积物,生长出相应植被,为猛犸象、披毛犀等巨型耐寒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它们以庞大的种群活跃于扎赉诺尔地区。”呼伦贝尔学院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教授梁云说。

  在扎赉诺尔煤矿开采过程中,陆续发现了许多古生物和人类化石。古生物化石主要有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转角羚羊、马鹿、野马、东北狍等耐寒动物,它们大约生存于距今3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周明镇将扎赉诺尔出土的古动物化石命名为“扎赉诺尔哺乳动物群”。1980年,在扎赉诺尔露天煤矿深39米的黑褐色泥沙层中,发现两具披毛犀化石,它们侧卧在地,头对头、脚对脚,骨骼化石完整度达90%,距今约3.3万年。同年,在扎赉诺尔露天煤矿开采过程中发现了两具猛犸象化石,1号猛犸象大部分被破坏,2号猛犸象完整度达70%。2号猛犸象属草原猛犸象,是我国目前出土最大的猛犸象个体,它身高4.7米、体长9米、门齿长3.1米。1984年,又在露天煤矿发现3号猛犸象化石。

  在扎赉诺尔博物馆,扎赉诺尔出土的一颗几近完整的古人类头骨,颇受关注。从1927年开始,考古专家曾陆续到此调查、发掘。1933年,考古专家在扎赉诺尔煤矿发现了第一颗人头骨化石,考古界将其命名为“扎赉诺尔人”,其头骨、颧骨突出,眉弓粗壮,门齿呈铲状,属于蒙古人种。截至目前,共发现16颗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其中3颗人头骨化石复原后比较完整。在人头骨化石出土的同位层中,还出土了人工制作的石核、石片、石斧及大量的古生物化石。

  雨后的扎赉诺尔蘑菇山,绿草萋萋,白雾茫茫。1980年,考古学家汪宇平在此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和采集100多件石器,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长度均在100毫米以上,其中刮削器数量最多。该遗址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距蘑菇山约12公里的小孤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见其地表遍布自然崩裂的凝灰矽质砂岩石块,考古学家从中发现了石片、刮削器等14件石器。蘑菇山和小孤山遗址的发现,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扎赉诺尔地区就有古人类生存,他们在这里制作石器、采集渔猎,创造了远古文明。

  “进入中石器时代后,欧亚大陆气候转暖,人类以猎取小型野兽、捕鱼及采集植物为主,使用打制和琢制的细石器。在扎赉诺尔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刮削器、石叶、石核、石镞等细石器。这些细石器反映出石器打制技术的进步,标志着当时扎赉诺尔地区采集和渔猎经济已较为发达。” 梁云说。

  关于扎赉诺尔人的细石器制作技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扎赉诺尔人的石器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称之为细石器制作技术,就是把大的石块变成小的石块,然后通过打压,使其变成一个个小而细长的刃片,镶嵌在骨器中就是刀刃,是狩猎民族用来切割、解剖兽类的工具。”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认为,扎赉诺尔地区最重要的史前文化标签是细石叶遗存。石叶与细石叶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重要技术发明。在扎赉诺尔区发现的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和丰富的细石叶文化遗存,对于研究石叶技术的起源、石叶和细石叶制作者的族群属性,以及石叶和细石叶技术所反映的史前人群迁徙等,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游牧民族漫漫足迹

  除了石器时代遗址外,在扎赉诺尔地区还发现了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遗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鲜卑文化遗址。公元前1世纪,拓跋鲜卑走出大兴安岭森林,来到呼伦湖畔,在此生活了200余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1959年至今,在扎赉诺尔区发现2座大型鲜卑墓群,分别为扎赉诺尔墓群、蘑菇山墓群,在鲜卑文化考古中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位于扎赉诺尔区达兰鄂罗木河东岸的扎赉诺尔墓群,属东汉时期拓跋鲜卑墓地。考古人员在此已发现300余座墓葬,已清理发掘了54座。墓葬的墓坑排列密集,均为长方形竖穴,长约2米,宽0.5-1米,深1-2米,墓穴内桦木棺大多有盖无底,绝大多数为仰身直肢单人葬。在墓群发掘的过程中,陆续出土了飞马纹鎏金铜饰牌、马形铜饰牌、鹿形铜饰牌、四乳四神规矩纹铜镜等珍贵文物。该墓群的发现为研究东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和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扎赉诺尔墓群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包括匈奴、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室韦、蒙古等。其中拓跋鲜卑、契丹、室韦等在“大泽”留下了漫漫足迹。 

  2010年,考古人员在扎赉诺尔区北约4公里处的台地上发掘了蘑菇山墓群,目前已清理12座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有单人葬、双人葬及二次葬,随葬的陶罐、壶均放置头骨两侧。蘑菇山墓群出土多以装饰类物件为主,包括马形金饰牌、双禽交颈纹铜饰牌、玻璃串珠、包金腰带等。考古学家对出土文物和墓葬习俗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该墓群为东汉时期鲜卑遗存,为研究拓跋鲜卑南迁“大泽”提供了重要资料。

  “拓跋鲜卑迁至‘大泽’时,是拓跋鲜卑初步发展阶段,为建立北魏王朝奠定了基础。记述拓跋鲜卑的历史文献和呼伦湖周边鲜卑墓葬是研究拓跋鲜卑迁居‘大泽’历史的主要依据。从这两座墓群出土的文物看,拓跋鲜卑在呼伦湖畔繁衍生息,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梁云说。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至献帝(邻)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献帝以兄为纥骨氏……次兄为普氏。”“普氏当为匈奴卜氏,纥骨氏即高车人。拓跋鲜卑在‘大泽’时,其视野随着与匈奴、高车等部族交往融合而拓宽。民族间多领域交往增多,成为推动拓跋鲜卑社会演变的动力之一。拓跋鲜卑迁至呼伦湖区后发生‘七分国人’的历史事件,表明拓跋鲜卑在‘大泽’时,与驻牧于此的匈奴、高车等部族有接触,并逐渐融合。” 梁云说。

  扎赉诺尔鲜卑墓葬中还有数量不等的殉葬牛、马、羊,说明拓跋鲜卑在“大泽”时的社会经济形态已过渡到以畜牧经济为主的阶段。《魏书·序纪》中“畜牧迁徙”的记载,是这一时期拓跋鲜卑经济状况的写照。鲜卑古墓群随葬品中也有数量较多的铜器、铁器,标志着拓跋鲜卑社会生产力发展到金属器时代。

  唐代的文献史料称呼伦湖为俱轮泊,当时俱轮泊周边已布满了室韦部落。这一时期室韦人的经济生活与风俗习惯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唐代时期部分室韦人已渐渐过渡为‘巢居’,至唐末五代,有些室韦部落过着住毡帐的游牧生活。北朝、隋代室韦‘唯食猪鱼’,五代以后则食有肉酪。唐代以前,室韦‘俗爱赤珠’,到唐代‘家富者项著五色杂珠’,表明审美观念有了变化,并且成为区分贫富的标志。北朝时室韦人行树葬,隋代则是‘部落共为大棚,人死则置尸其上’,随着部分室韦人进入草原,土葬成为主要葬式。迁入草原地区的室韦各部完成向典型草原游牧经济的转化,为室韦人在蒙古高原的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张久和说。

  我国古代许多游牧民族在扎赉诺尔这片沃土厉兵秣马、休养生息。辽王朝在此修建了军事城郭,驻兵防御。位于达兰鄂罗木河东岸的巨姆古城,就是辽廷为了防御乌古部而建立的边防城。古城西墙已被河水冲毁,其余三面墙低矮残缺,东墙长约249米,中部有高约1.5米的四方平台,南墙残留长度124米,北墙残留长度195米。城中有大量的细泥灰陶,多为轮制,纹饰多为篦齿形,与辽代中京、上京等遗址出土的陶片相同。

  此外,一些零星发现也颇有价值,如在扎赉诺尔区小河口遗址发掘出土的112件青铜镞,就是非常珍贵的辽代文物。这批青铜镞器形一致而大小不一,均为三翼形。三翼均带有较锋利的刃,刃部经过打磨,大部分为直线形,少部分为弧形,三翼的正中底部有一个圆孔可插入箭杆,圆形孔上部的三翼有长方形孔。

  扎赉诺尔是呼伦贝尔的文物聚集地,这里出土的每一件文物都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每一处遗址都积淀着厚重的文化历史。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出彩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观察·呼伦贝尔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党报联盟·靓点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扎赉诺尔: 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