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振兴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

  ——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市马庄村调研时强调(2017年12月12日)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市马庄村考察时这一形象表达,不仅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也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做好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根本遵循。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

  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有了更高更多的需求。但也要看到,一些农村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尚未养成,陈规陋习仍然影响着一部分农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制约着农村的全面发展。“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实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在解决了“富口袋”的同时,加快“富脑袋”,使得群众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富足,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支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营造宽松、文明、充满活力的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有利于凝聚精气神,点燃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农民群众团结一致、努力拼搏的信心。对于贫困地区而言,文明乡风能够激发内生动力,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当前,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上的人际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各种矛盾凸显,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也更加困难。有的农村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骗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有的地方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泛滥,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解决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既要靠政策、靠发展,更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改变广大农民精神风貌,使农村更加充满生机活力;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如何加强新时代农村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坚持从农村和农民实际出发,坚持不懈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农民群众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发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增强发展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使村村谋发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创业蔚然成风。深入开展民主法制教育,帮助农民群众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推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积极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

  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保留着许多农耕文明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要积极开展各种乡村文化节庆活动,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利用,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美学观念、道德规范、人生智慧,使优秀民间文化兴起来、活起来、传下去,让乡村更具情感寄托,提高村民归属感,同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乡村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活动,引导人们在辞旧迎新、慎终追远、缅怀先贤、阖家团圆、孝老敬老中弘扬文明新风。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捍卫乡村记忆。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抓紧把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着力保护古村落和古民宅。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载体建设。精神文明只有通过一定的载体以一定的方式呈现,才能为人们所感知和接受,这种载体必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在群众中有广泛影响力的。要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组、和谐村组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在发展经济、告别贫穷、走向富裕的同时,努力提高文明素质,告别愚昧,走向文明。要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营造崇德向善、孝老爱亲、爱国爱乡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通过培植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身边文明典型,激励人们比学赶超、向上向善,使讲文明、树新风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追求。

  开展移风易俗行动。“风俗,天下之大事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新时代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的重要抓手。要持续深化移风易俗行动,健全完善乡规民约、红白事理事会等,广泛开展道德评议、村民评议等活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尊老爱老、崇尚科学的文明生活方式。发挥农村优秀基层干部、乡村教师、文化能人等新乡贤的带头示范作用,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淳朴乡风。运用农民文化礼堂、道德讲堂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等活动,不断提升农民的道德修养和科技文化素质。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以弘扬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执笔人:姜海涛,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出彩
   第05版:学习论理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收藏
   第08版:出彩
   第09版:论道
   第10版:评论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乡村振兴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