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一种力量叫信仰

  □本报记者  及庆玲

  但闻古道驼铃声,黄沙尽处西风冷。近日,记者迎着乍然吹起的风沙,踏上通往大漠深处的古道,探寻坚守在大漠戈壁中卫国戍边、矢志忠诚的 “西部第一哨”——武警额济纳中队(以下简称中队),一个有关信仰的故事……

  强军本领我当先

  5月27日上午,阿拉善盟“猎鹰—2018”反恐实战演习全面打响。这是G7京新大通道贯通后组织的首次反恐演习。参加演习的中队官兵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迅速出击,封控环疆环边要道,在“恐怖分子”劫持“人质”逃入火车站谈判无果的情况下,通过精准侦察、立体突击、排除爆炸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歼灭了“恐怖分子”,解救了“人质”,以过硬的能力素质赢得了驻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实战实训、训战一致,部队打赢能力才能越来越强。此次演习的获赞,是中队数次分析环境、研究战术以及频繁特训的成果。

  武警阿拉善支队支队长邵国春介绍说:“中队距离武警阿拉善支队机关640公里,距离最近的兄弟单位也在700公里以外,最快增援都要7小时以上。”为了增强独立作战能力,中队不断加强对官兵的实战化训练,组织官兵全副武装,在沙漠里练五公里负重跑,在戈壁滩上练搏击,在红柳丛中练搜捕,在风雪地里练潜伏,在沙尘暴中练瞄准,一招一式都向实战对标、向打赢聚焦。此外,他们把戈壁滩、胡杨林、红柳丛等驻地主要地貌和环境特征“搬到”中队,作为战术场,定期开展模拟对抗演练,加大训练强度、设置多变敌情,让每名官兵把“亮剑”本领训足,打赢真功练硬。

  保国安民重任在肩,只有多一分能力才能少一分无助。

  艰难困苦我能担

  6月28日,记者从阿拉善左旗出发,经过6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中队,随着路线纵深,眼前的景色逐渐荒芜,丛生的杂草变得越来越少,直到满眼沙丘,而固沙的黑轮胎在太阳的炙烤下,散发出浓重的胶味。

  走进中队,只见营房干净整洁,院中菜地硕果累累,绿地里生长着一片笔直的小胡杨树,每棵胡杨树上都挂着写满战士们心意的认养牌。

  武警阿拉善支队政委包义说,最早,中队驻扎在巴丹吉林沙漠上,两条油路,几座土房,没有达标水源,战士们常年饮用苦碱水,部分官兵患上了脱发等疾病,后来只能靠驼队从远方拉水。为了给营房添绿,面对地表70厘米厚的岩土层和30厘米厚的盐碱结晶,官兵们从20公里外的河槽扛来土,从洗漱、做饭中“挤”水灌溉……

  正是依靠一代代官兵的倾力付出,如今的营房井然有序,成为了附近闻名的沙漠绿洲,战士们喝上了达标自来水,生活条件显著提升。

  “2003年,我在这儿的时候,条件比较艰苦,出行的路是‘搓板路’,从这儿去左旗,需要坐两天车,中间还得在镇里住一宿,一路颠簸,感觉要被‘墩傻了’。”武警阿拉善支队政治工作处主任聂勇胜说,这里年均降水量仅37毫米,夏季地表温度高达70℃,警犬得过“热射病”。当时营房没有空调,战士们夏天训练前都要用水把衣服帽子浸湿,出门后,水汽瞬间蒸发,身上腾起一阵轻烟, 发出“吱”的声音。

  一个个黝黑的中队官兵笑称:“我们这个地方,一年刮两次风,每次只刮6个月。”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来自海滨城市秦皇岛的孙志恒,已经入伍近4年,见惯了大海的他,第一次面对茫茫沙海,流了一个月的鼻血。“额济纳一年里有107天刮7、8级的大风,在沙尘暴里训练是常有的事,”孙志恒告诉记者,自己和战友们已经琢磨出一套沙尘中呼吸的办法,用舌头抵住上牙膛,用口腔内的侧壁呼吸,可将沙尘对呼吸的影响降至最低。

  59年间,中队像胡杨般傲然坚韧,又像骆驼般脚踏实地,熬过了风霜雪雨,挺过了酷热严寒,扛起了驻地执勤处突、反恐维稳、抢险救援等重任,出色地完成了数次艰险的任务。额济纳旗公安局党委副书记、政委吕金虎表示:“多年来,不管是警卫、勤务、处突、反恐,包括胡杨节等大型活动的维稳,中队绝对是在第一线。”

  “胡杨节期间,由于人流量过于密集,几乎每年都有游客失足掉入水中,”阿拉善支队参谋长王慧成告诉记者,2006年10月,一名小男孩在额济纳旗二道桥掉入4米多的水中,霎时被冲出70多米,现场执行安保任务的时任中队长侯旭明毫不犹豫地跳入急流中,不顾胳膊被水中巨石割伤,将小男孩托出水面。

  此外,战士们还曾不顾安危,在沙尘暴中帮驻地的蒙古族老乡巴特尔找回被风沙吹散的羊群;为了保护居延绿洲,主动承担了“万亩林网”地质条件最差路段的植树任务。每挖一个树坑,官兵们都得用凿子凿,用钢钎撬,步行十几公里,将树苗和水袋背进机动车都难以行进的路段,为额济纳留下一片宝贵的防风林;集体募捐,资助失学儿童,救助贫困大学生,为贫困户送去“奶山羊”;为驻地敬老院老人换煤气、搬煤块、换灯泡、洗衣服,送去戏曲光碟……

  就是在这样一个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不适合人类生存地区”的“不毛之地”,孕育着一片传奇的植物、一种坚强的动物和一队铁打的武警官兵,守护一方,军民情深。

  军中情义我心知

  三期士官何耀武如今已是一班之长,他带的新兵也已经换了几批,是新兵眼中的“榜样力量”。可是这个优秀老兵,初到中队时也曾被残酷的环境打倒过。

  何耀武怀揣参军报国的理想,从甘肃省华亭县南阳洼村来到额济纳旗。当他看到面容沧桑的老兵、荒凉的大漠,一腔热血被消磨殆尽,心生退意,训练无精打采,一有机会就“压床板”。

  回忆起那段“生病”的日子,何耀武惭愧不已。“有一天醒来,我被眼前的一幕吓了一跳,一张张黝黑的脸庞堆在一起,围坐在我身边,嘘寒问暖。当时,我就湿了眼底。”

  原中队长王慧成来看他,平淡幽默地讲述了自己大学毕业初到额济纳当兵的故事,讲曾经醍醐灌顶后的坚定……深受教育的何耀武说:“士为知己者死,大家对我这么好,如果我再不争气,就太对不起中队了!”

  此后,大家发现,何耀武一改从前的畏惧恐慌、迷茫怀疑,变得英勇无畏起来。只能做10个俯卧撑,4个引体向上和杠端臂屈的他坚信勤能补拙。每天,他除了完成规定的训练任务外,还自觉完成100个俯卧撑、100个负重下蹲、100个仰卧起坐,跑一次五公里,不完成目标不休息。新兵连结业考核时,何耀武的成绩都在良好以上,并获得了嘉奖。业余时间里,他还通过学习获得了计算机四级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中队的网络维护员。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极端的天气和环境下,泛白枯燥的生活中,战士们砥砺前行。采访中,当被问到接下来有什么打算时,几乎没有一个战士说要走。“我正努力转为二期士官。”“我要在这里学习更多的技术。”“我要找个当地姑娘,在这里安家。”……

  一批批新兵来到这里,在大漠的风沙和严寒暴晒中爱上这片土地,不愿离开。

  红色精神我承传

  一个国家的基因决定国家的精神文化,一个民族的基因决定民族的风俗习惯,而红色基因的传承锻造了这支中队的钢铁军魂。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额济纳自治区保安大队组建,扩充了额济纳军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主张、投身抗日救国洪流的伟大抗战史,一部包含中队起源、重组、发展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完整队史就此诞生,这也成为中队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依据。在中队扎根10年的老兵崔达谈起红色基因,语意铿锵:“我们一定把老一辈革命家和一代代官兵卫国戍边的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融入实践、发扬光大。”

  意志坚定源于红色基因的血脉传承,也源于对党忠诚的矢志不渝。中队官兵坚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铮铮誓言根植于灵魂深处,形成了“位置越偏越看齐、环境越苦越奉献、荣誉越多越创先”的“三越”精神和“忠实、踏实、朴实、务实”的“四实”作风。2009年至今,中队已经连续9年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干部带头学传统、爱传统,全体官兵大力发扬传统,每逢“七一”“八一”等重要时间节点,都邀请驻地英模典型给中队官兵们讲革命传统、战斗历程、红色故事,组织官兵开展红色教育,重温入党誓词、军人誓词,凝聚军心士气,坚定报国之志。

  2018年4月,中队被武警部队确定为4个先进典型中队之一,全体官兵群情激昂,兴奋不已。“中队队魂是一茬茬官兵精神意志的传承,是血与汗的凝聚,有着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引领和激励着我们扎根大漠奉献青春、矢志强军担当重任。”2017年入伍的祝云动情地说。中队政治指导员康昊说,额济纳再艰苦,总得有人守,待得久了,就会像胡杨一样扎根这片土地,融入这片戈壁。

  黄沙漫漫,一抹军绿在哨岗;旌旗猎猎,万丈豪情四海扬。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
~~~——六论习近平主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重要讲话
~~~
~~~——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之际
~~~
~~~
~~~0471-6635350或 0471-6659749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一线
   第06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出彩
   第09版:读图
   第10版:影像力
   第12版:沃土
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强军重任
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有一种力量叫信仰
永葆人民军队的生机活力
我国成功发射 高分十一号卫星
包商村镇银行“云闪付”线下支付15天用户破万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