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酿酒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有了酒的存在。历代以来,随着酿酒工艺的传承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俗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但好马配好鞍,这好酒也要有好的包装呀!于是酒坛、酒罐、酒瓶就成了盛酒的主要器皿。历朝历代,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生产了大量的酒器用于盛放、窖藏美酒佳酿,或藏之窖中,若干年后取出打开,甘醴馥郁,历久弥香;或置于店中售卖,古色古香,引来众多爱饮之士流连忘返。
这是一件明代磁州窑烧造的酒罐(如图),高58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7厘米,釉色呈乳白色,器壁厚重,端庄大气。细颈,溜肩。腹部肥阔,显示出极大的容量。腹下收敛,平底无釉。敞口,圆唇微撇,颈部有两圈水波纹。溜肩与上腹部,有两圈鸿雁纹,另有“韩相(湘)子、吕洞宾、买卖、和合”等字。腹部除了直线纹和水波纹外,还有鱼纹、斑点纹和卷草纹等辅助性纹饰点缀其间,主题纹饰为花卉、叶子,以尖状或篦形工具轻轻划出枝蔓叶的脉络、花瓣间的外廓,以及其阴阳面和细小的花蕊等,简单明了,活泼洗练,轻松舒展而又极有动感。吕洞宾和韩湘子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仙之一,而八仙亦是明代瓷器上非常流行的图案。相传韩湘子在天庭吹笛,以解心中怨恨,吕洞宾听到笛声充满幽怨,便以琴声作为回应,合奏出一曲《逍遥游》。在这件器物上,独取八仙中的韩、吕二仙之名刻于其上,可能有作为“饮酒逍遥”的广告词的作用,可见古人亦善于利用神话传说来进行产品推广了。
酒罐颈间靠近上腹部的地方,自左至右刻有:“知味且亭(停)车,闻香须下马”,字号比上面的字号要大一些。这两句更是通俗易懂,取自唐朝李白“闻香下马”(一说为苏东坡)的典故,意思是说赶路的人闻到酒香味儿,再也迈不开步了,赶紧下马入店尽情品尝。字句对仗工整,简明扼要,直接道出美酒的妙处,极具诱惑力,令那些饮中君子怦然心动,起到了广告词的推介效果。
磁州窑借助境内蕴藏丰富的大青土、耐火土等制作缸、坛、罐等大器的粗胎材料,每年烧制大量大件酒器,“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得以与当时有“瓷都”之称的景德镇并驾齐驱。据《明会典》和《嘉靖彰徳府制》等文献记载,磁州窑系生产的瓷酒坛曾“浮于滏,达于卫,以售他郡”“岁造磁坛纳于光禄寺”。明代宫廷有景德镇官御作坊,还要吸纳相当部分的磁窑酒坛产品,可见磁州窑系规模及生产能力之庞大。
这件酒罐器形硕大,胎体浑圆厚重,属于明代磁州窑烧制,产地来自河南。其装饰沿用了宋、元以来磁州窑最富特征的白釉黑花。罐身上的纹饰布局清晰疏朗,线条简洁流畅,构图对称均衡,用笔质朴流畅,风格自然新颖,黑白反差强烈,富有鲜明的层次感,图案清楚醒目,看上去就像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水墨画,无形之中,既提高了美酒佳酿的品位,又体现了明代磁州窑系烧制技法的娴熟和绘画水平的高超。
磁州窑系属民窑,酒罐产量巨大,胎质略粗,装饰也有些过于简单。工匠们写书用词都很随意,所以导致罐身上“湘”“停”二字被错写成了“相”“亭”,而且书法草率并不精美,所用诗词、吉祥用语、警语等浅白直露,颇多民间俗言俚语。
瓷罐浑厚出民窑,一样留下美酒香。它虽然没有诗仙李白笔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的奢华,也没有宋代文豪苏东坡《新酿桂酒》“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的高雅,但乡土气息浓郁,洋溢着浓郁的民间酒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