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童年阅读之趣

  □张锦贻

  课文的启蒙

  如今,一提到阅读,往往就是指读课外书。其实,上了学,语文课本的文学启蒙十分重要。

  我至今还能流畅地背出刚上小学时学过的一篇课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短短四句,竟把一至十的数字都巧妙地包括了进去;而且还表现了一种生动的乡村景象。但在我心里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这篇课文本身,而是老师不一般、不寻常的诱导和教导。

  老师的模样很像我的哥哥,穿一身白色的学生装,看我们时总是微微笑。只有那副眼镜、那根教鞭,以及他站的位置(他是站在讲台上啊),才让我们感到他是老师,我们得听他讲、听他说。

  那天,课堂上,他在朗读、领读之后,让大家齐读;齐读之后,让大家默读;默读之后,让大家问读。老师说,你到学校来读书,并不只是跟着老师读,得把书读到你自己的心里去。老师接着就让大家在心里想:这篇诗文中的每一句中,哪一个字你最弄不懂,又最想知道这个字的意思。想到了就举手,就提问。可是,课堂里一片寂静。在那时,上学以后,只有老师问学生,哪有学生问老师呢?不是所有的小孩子都不敢,而是不会啊。大家我看你、你看我,看看谁来问。依然一片寂静。老师还是微笑着说:现在,我指着谁,谁就站起来问。大家就都看着老师。不料,老师指着的,竟是我。我年龄小个子小,坐在第一排,老师指着很便捷;加以老师知道我上学前已经能背诵许多首唐诗。我怯怯地站起来,说:“平日总说去什么地方,走了多少路。怎么说是一‘去’二三里呢?”老师一听,马上高高兴兴地夸我是个好学生。这一下,几乎所有同学都举手了。情绪的热烈我现在都形容不出。只记得一个男生一边举手一边就站起来抢问。他说:“种田的人住在乡下,那里是乡村,‘烟’村是什么意思啊?”话声刚落,老师还没有回应,就听见后面几排课桌椅挪动的声音,也分不清是男生还是女生在说话。只听得说:“亭子,台子,是一个一个,为什么写这个‘座’字?”“数花,是一朵一朵地数,怎么写‘枝’字,不写‘朵’字呢?”最后面的那个大个儿男生还大着嗓门儿说:这篇课文印错了,要让那个来参加过开学典礼的教育局长赔。 可就在这时,下课的钟声响了。老师说:你们都是好孩子!回家后要反复读课文,要读得有节奏,能背诵。再好好想,看谁能答出刚才说到的这几个问题呢?

  第二天,人人都能熟背课文。大概因为前一天的课堂气氛好得让人难忘,所以,老师刚进课堂,还没有说话,竟就有人举手。老师照样微微笑,问举手的同学是不是想回答昨天提出的问题。可他们说想来想去也答不出。不过,他们昨天没在课堂上举手,今天补举,他们也要做好孩子。老师连连点头,接着说,大家爱读书,能够动脑筋想出问题,就是好孩子。你们上学时间不长,当然答不出,今天就由老师来回答这些问题。你们细细听啊。老师这才一句一句地讲读这篇课文,也就很自然地把大家提出的问题讲解得清清楚楚。他好像还举出一些大家都读过的童话里的语句来做对比,讲得很有感情,非常形象。小孩子们这才知道,那一个个方块字,竟有这么多的含义,竟能表达那么丰富的意思啊!而且,还真真切切地懂得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都可以用长长短短美妙的词句写出来。

  此后,我更是从心底里热爱文学,热爱读书。

  唐诗的启迪

  我上学前,已能背诵几十首唐诗。上学之后,还保持着读诗、背诗的好习惯。这不仅使我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而且从中获得作文的启迪。

  指导我读诗、背诗的是我的三个哥哥。他们比我大了许多,那时都已上了中学。为了让我印象深,记得牢,他们总是按季节的不同,教我读背那些与当时的天气、景色相符的诗。比如春天时读孟浩然的《春晓》、贺知章的《咏柳》、杜牧的《清明》、杜甫的《春夜喜雨》。熟背之后,对其中的诗情画意就能逐渐体会和领悟,也就会很自然地润透到我作文中的字字句句之中。三年级时,刚刚学写作文,我就在文章的开头写道:“一早起来,见前面天井里一地花瓣,地上湿漉漉的,才知道昨天夜里起了风,还下了一场雨。”老师说我小小年纪竟写得这么通顺、流畅,就把我的作文贴到学校走廊的壁报上。其实我当时写的是真实的情景,但也是受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两句诗的影响。第二年,老师让我代表学校去参加全县城初小学生作文比赛,总题目是《记一个人》。那年春天,我的三哥患伤寒病去世了,我失去了一个带我、教我的亲人,所以我写的题目是《我的三哥》。文中写道:“正是清明时节,一阵阵细雨下个不停,老天也在哭哩!”我写的是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却也是由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留在我心头。

  我是用心来读诗背诗的。每次读背,总是深深地被感动。日子长了,就自然地体会到作诗作文都应该有真情,把感动自己的事情写出来,才能使别人感动。六年级时,我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一件新棉袍》,叙述小学毕业前的那个春节,母亲为我做了一件丝棉旗袍,记得当时正流行大花的面料,但母亲说我个子小,穿大花的衣服不好看,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买来了一块藏蓝底色玫瑰红小花的府绸,母亲自己裁,自己做。穿到我身上时,又轻又暖,又合身又好看。母亲说,要上中学了,长大了,要有一种新的独立姿态,有一种新的向上的精神。我写得比较细腻,老师说这样写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氛围,使读者和作者心灵相通。其实,写这篇作文,是受到孟郊《游子吟》的影响。天底下的母亲是一样的啊,当然各人的情况又是不一样的。

  诵读的诗多了,有时还会去做一点比较,也就逐渐地懂得一点用词造句中的讲究,悟出一点作诗作文中的门道。比如贺知章的《咏柳》和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都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但前者注重“貌”,“二月春风似剪刀”,说柳叶细细是春风裁出的,真不知诗人是怎么想出来的;后者注重“情”,“柳条藤蔓系离情”,又觉得是最恰切地表现出那种依依惜别的深情。情,好像是摸不着的,但诗人这么一写,就是可摸可感的了。小学毕业时,我在作文中写同学们对母校的依恋:“早晨下了一阵雨,校园小河边的柳树喝足了水,显得更有精神,低垂的柳叶抚摸着我们的脸,长长的枝丫伸过来,像是要跟大家握手哩!”此情此景,至今还像是在眼前。但我能这样写出来,与我熟背唐诗、心有灵犀分不开。

  在读背唐诗中,我也发现,很多诗句都通俗而典雅,流畅而精湛,就常常把一些诗句直接写进我的作文里。如在一篇记叙乡村远足的作文中写道:“一条小河一路陪伴着我们,大家觉得很有趣,小河走多远,我们就走多远!可是突然间,它却转弯了,远远地望出去,河面开阔起来,极远处有帆船的影子,正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孤帆一片日边来’!”引用了李白《望天门山》中的两句诗。又有一年暑假,随母亲到浙东的亲戚家去,那里有山有树,印象很好。开学后在记叙假期生活时我这样写:“那是一个山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环境幽静,景色宜人。”那中间两句,正是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诗句。又如“每逢佳节倍思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常用常新,显得生动而凝练,婉约而清新。

  读背唐诗,使我从小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又终于走上了从事创作和文学研究的道路。直到现在,无论是写作品还是写论文,那一首首优美而优雅、精炼而精湛的唐诗仍然时时在我心里跳跃着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出彩
   第05版:特刊
   第06版:出彩
   第07版:国际新闻
   第08版: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
   第09版: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
   第10版: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
   第11版:北国风光
   第12版:文艺评论
月亮之上(外一首)
童年阅读之趣
“的确良”
怀念(外二首)
沉迷记
今年草好
向清官板桥三绝传世 专题展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