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建引领,脱贫致富有门路

黄芪的品质好,产量也高,农民真正受益,腮乌素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本报记者  及庆玲

生活水平提高了,腮乌素村党支部更加注重乡风文化引领,成立了腮乌素村委会小剧团,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制定了《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引导教育村民改变陈规陋习和不文明行为,逐步形成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团结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和文明新风。腮乌素村先后荣获自治区级、国家级文明村荣誉称号。

。说起村里对他的帮扶,贺连套深有感触:“自打村里和天创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实行土地流转种植黄芪以来,我每年单单种植黄芪就能收入八九万元。不仅如此,我还能到公司打工,一年打工收入也有5万多元,实现了脱贫致富。”这是腮乌素村党支部实行“党建+扶贫”模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精准扶贫之路。

  初秋时节,走进包头市达茂旗石宝镇腮乌素村,平坦的水泥路向远处延伸,一座座农家新居独具特色,一片片农田瓜果飘香,呈现出一幅生产发展、环境优美、乡风淳朴的农村新画卷。

  村党支部书记栗天喜正和村民贺连套一起查看黄芪生长情况。说起村里对他的帮扶,贺连套深有感触:“自打村里和天创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实行土地流转种植黄芪以来,我每年单单种植黄芪就能收入八九万元。不仅如此,我还能到公司打工,一年打工收入也有5万多元,实现了脱贫致富。”这是腮乌素村党支部实行“党建+扶贫”模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如今在腮乌素村,像贺连套这样受益于“党建+扶贫”的农户还有很多。近年来,腮乌素村党支部积极探索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扶贫工作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村党支部领导核心、党员干部示范带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走出了一条“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精准扶贫之路。

  “多年以前,腮乌素村是一个十分贫穷落后的村,土地贫瘠、十年九旱、水浇地缺乏,农民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大批农民丢下土地外出打工。”今年58岁的栗天喜已经在腮乌素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干了28个年头,从2008年开始,栗天喜带领一班人,注册成立了达茂旗石宝镇天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创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仅仅一年时间,合作社就实现亩产优质专用马铃薯5000斤,亩均纯收入达到1000元。

  尝到“甜头”的党员们胆子更大了,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合作社在2012年建设传统石磨面粉加工厂,与周边村庄的农户签订旱作红皮小麦、莜麦、荞麦的收购协议,找准了绿色农产品加工的致富路。合作社将腮乌素村8万亩旱地利用起来,周边490户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2014年,建成了集餐饮住宿、农事观光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天喜自驾游营地。2016年,天喜自驾游营地实现营业收入160多万元,带动周边81户、113人通过参与旅游产业增收。为更好地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腮乌素村党支部2016年招商引进天创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村企联合积极引导村民流转土地发展订单式黄芪种植产业。2017年,天创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建设黄芪初级加工厂,发展订单种植黄芪8000亩,使腮乌素村150多户村民实现了“土地流转收入、种植收入、务工收入”相叠加的多方增收。订单种植黄芪非常成功,黄芪的品质好,产量也高,农民真正受益,腮乌素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腮乌素村党支部更加注重乡风文化引领,成立了腮乌素村委会小剧团,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制定了《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引导教育村民改变陈规陋习和不文明行为,逐步形成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团结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和文明新风。腮乌素村先后荣获自治区级、国家级文明村荣誉称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出彩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学习论理
   第08版:国际新闻
   第09版:收藏
   第10版:论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先锋
“这个‘公开’保障了我们的权利!”
重温革命历史 感受革命精神
党内关怀, 让党员更有幸福感
不忘初心 积极作为
对党忠诚 服务人民
党建引领,脱贫致富有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