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样的幸福 不一样的浪漫

上世纪70年代的结婚三大件
上世纪80年代的结婚三大件
  □本报记者  院秀琴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不论古今中外,结婚都是人生大事。如何庆祝,如何举行仪式,不同年代的人有着不同的选择。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沧桑巨变,内蒙古人的婚姻大事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婚俗观念越来越文明,越来越多元;婚礼形式越来越个性,越来越走心。

  裸婚时代:婚礼就是一顿便饭

  曾几何时,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结婚这件人生大事也是极度简朴,甚至有些“寒酸”。相比之下,那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裸婚”。

  “我父母是1976年结的婚,那时候家里特别穷,总共240块钱的彩礼,买了一点布料做了两身衣服,两个人一人一身,就那么过来了。”巴彦淖尔市民杨帧说起父母的爱情往事,滔滔不绝地说,那时候在农村,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之类的“三大件”,还属于奢侈品,“土里刨食”的爷爷奶奶根本买不起,都是父母二人结婚以后,靠自己的努力置办的,“他们的婚礼就是简单地邀请亲戚朋友们吃了一顿素烩菜,主食只有馒头。”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吹进了北疆草原上的每一个嘎查村庄。上世纪80年代,内蒙古广大农村牧区普遍实行了包产到户,政策环境日益宽松,外出做买卖、打工也逐渐放开,人们的生活条件很快有了好转,随着腰包渐鼓,结婚所需的物品也不断丰富起来。

  呼和浩特市后巧报居民张五锁和爱人赵美生是1986年结的婚,父母为他们置办了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一个三人沙发、一组高低柜、一辆飞鸽牌自行车,不仅“三转一响”样样齐全,还有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又给夫妻俩各置办了三身衣服,一身毛料西装,结婚当天穿,一件呢子大衣,一身毛衣毛裤是父母买好毛线,赵美生自己织的。

  虽然日子不那么紧巴了,但这一时期,人们对结婚这件事依然奉行简单、朴素的原则,对仪式感并不十分看重。张五锁和赵美生在村里的小食堂简单摆了几桌,就算办了婚礼。“就我们这在当时也已经算是大操大办了。”张五锁笑着说,“用现在的流行话说,我们那是裸婚,不像现在人们结婚,房子、车子、票子都得有。”原来,张五锁夫妇结婚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住在父母家里,后来条件渐渐好了,才有了自己独门独户的“小家”。

  “我在县里上初中的时候,见过别人的结婚照,就是女的穿婚纱,男的穿西服。我特别羡慕,自己1992年结婚的时候也去县里照了一张,头上是白纱,身上是薄缎面白裙,软塌塌的,远没有现在的婚纱那么支棱和精美。”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巴音乡头道沟村民侯慧美说,当年拍婚纱照就是赶时髦图新鲜,“还是觉得那张穿平常衣服照的看着更顺眼。”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手头的钱越来越多,婚礼也随之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这时候村里开始有人去乡里的餐馆包桌办喜宴,那时候交通还不方便,有的人就捎个礼,人不到场。到现在都是包一辆大客车把村里人拉到县城去坐席,酒足饭饱之后再送回来。”侯慧美说。

  不少餐饮企业盯准了人们越来越舍得花钱办事宴的消费心理,推出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宴席套餐,甚至出现了不少以婚宴为主打业务的“婚礼城”,为消费者准备了各种档次、不同价位的席面“套餐”。多数餐饮企业为了服务举办婚宴的“大客户”们,针对这一消费群体订制了专用菜单,与传统菜单以单一菜品为单元来展示的形式不同的是,这类菜单是以整桌菜品为单元来展示,根据不同价位的划分来调整和增减菜品的数量和种类。供需两旺的婚宴市场,让商家赚得盘满钵满,同时也让婚嫁喜事办得更加圆满,可谓两全其美。

  “其实接办婚宴的利润是比较薄的,关键是走量,平常的单桌餐食属于‘零售’,婚宴就相当于‘批发’了,单笔消费额度一般都在三四万元以上,十万八万的也比较常见。”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昭乌达路的一家规模较大的宴会餐饮场所,一位杨姓客户经理介绍,他们每月的婚宴接单量在8单左右,营业收入逾40万元。

  追求浪漫:婚庆产业发展壮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逐步解放,一生之中最为关键的节点——婚礼,也渐渐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鲜感和仪式感,对浪漫的追求也渐渐形成一种风尚。

  旅游结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时髦起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居民黄明告诉记者,第一次听到“旅游结婚”这个词是1995年秋天,那时他还在上初中,听说老家有个在外工作的叔叔在娶婶婶进门的时候,简单办了一个婚礼,省下来的钱两个人去外地旅游。

  “这件事儿把全村都轰动了,大家都觉得非常新鲜!”黄明说,到后来生活越来越好了,村里的年轻人外出工作和就业的越来越多,旅游逐渐成为结婚的“标配”,乡亲们也都已经变得习以为常。

  随之而来的是,不少旅行社乘势而上,推出了各式各样针对新婚夫妻出游消费需求类型的产品,旅游线路也从国内热门景点景区向海外延伸。韩国济洲岛的风光,马尔代夫海边的绮丽,甚至意大利罗马的文艺范儿,法国巴黎的浪漫气息……随着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的提升,内蒙古人的“蜜月之旅”越来越高大上,用于这一开销的家庭预算也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水涨船高的态势,成为旅游消费的一个“马力”强劲的重要引擎。

  “我和我爱人的蜜月去了国外,是在意大利度过的,罗马的文艺气质对我有一种非常不可思议的吸引力,正好借此机会给自己圆了梦。”供职于自治区某区直单位的赵媛告诉记者,在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和自己最爱的人,一起去最想去的地方,留下一辈子难忘的记忆,虽然总共算下来5万多元的花费有些高,但是感觉很值得,“毕竟一辈子就这么一回,就奢侈了一把,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特别的甜蜜,特别的难忘!”

  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使得传统的婚礼仪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诸如“择日”“选时”等曾经的很多“讲究”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很多新式的仪式流程,以及气派、宏大而浪漫的“大场面”。抱着“人生中唯一一次”的念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婚礼大手笔投入,无论是财力还是心力。

  灯光、舞美、音效……把婚礼办成一场炫目的演艺盛典,已经成为不少内蒙古青年男女的共同选择,对婚礼场地的选择标准越来越高,婚礼仪式的设置也出现了很多诸如“无人机空中悬停送戒指”“隔空传递玫瑰花束”之类的新花样。大量近乎专业水准的演艺节目,也出现在了一些婚礼的现场,既烘托出喜庆的氛围,又能让到场嘉宾在推杯换盏之间得到视听享受。

  “我们手头有资源,可以邀请一到两组本土知名或者在娱乐圈里有一定影响力的明星过来,作为婚礼演艺的压轴亮点,虽然我们的价位在同行业里面算是比较高的,但是很多新人都是看中了我们的这一点,单子签得很爽快的。”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一家主营大型宴会的酒店驻场婚庆公司接待人员小白不无自豪地介绍着自家业务。

  日益攀高的婚庆消费需求,推动了婚庆市场的持久繁荣。当下,不少婚庆礼仪公司推出了针对不同家庭特点的“一条龙”整合式服务,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来“定制”婚礼。而在行业内部,业务越来越细分:婚车租赁业务,婚庆司仪团队,婚礼摄影摄像、发型妆容塑造、婚庆服饰等等,在市场调节下形成了分工明确、协作有序的产业链条,专业性越来越强。以如今的婚庆礼服为例,一般来说新娘至少需要准备3套礼服,“绣禾服”、婚纱和敬酒服,针对新郎的婚礼服装订制业务需求量也呈爆发式增长,还有伴娘服装、伴郎服装等等。在电商领域,专营婚庆服装的网店风生水起,线下实体店的生意也十分火爆。

  “我们的婚庆礼服订制店跟这家口碑和影响力很不错的婚纱影楼开在一起,就是看中了他们的客流资源,当然我们也是做品质服务,让客户满意,然后通过客户带客户,拓展业务量。”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一家主营礼服订制店的业务经理张晓飞告诉记者,近两年人们的生活品位上来了,店里的生意越来越火,今年又在包头开了一家分店,日均营业额上万元。

  创意无限:婚礼追求个性张扬

  40年间,人们的婚礼仪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宾客的邀请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变:从托人捎话或者上门去请,到打电话、发纸质的大红色请柬,再到后来手机普及,开始发短信,请柬的花样也越来越多,近年来,伴随着温馨音乐展示结婚照的电子请柬风靡全国。

  如今,人们对声光电等高科技舞美手段“演绎”的婚礼渐渐有些审美疲劳,一些文艺范儿的青年男女会选择更加有创意和更加走心的婚礼仪式。

  一些热爱单车骑行的人,婚礼车队的选择以低碳绿色环保为标准。“一水儿的公路赛车,超级拉风!”聊起骑友“老树皮”的个性婚礼车队,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居民王蒙滔滔不绝:“大家平时就经常骑自行车出行,经常在一起搞骑行活动,他爱人也是骑友一枚,一起出去骑游的过程中喜结良缘,所以从他俩筹备婚礼的时候就计划好了,我们一票儿骑友拿出各自最炫酷的装备,组成一支最酷炫的婚礼车队。”

  王蒙向记者介绍,婚礼当天,“老树皮”和妻子两人各骑一辆炫红色的公路赛车,身着情侣版的骑行服,戴着同款头盔,走在车队最前面,十几位骑友也穿着骑行服、戴着头盔,骑着公路赛车依次跟随在后面,形成了一个长长的自行车队。“一路上,人们对着我们各种拍,把我们这儿的记者都给吸引来了!”王蒙骄傲地说,举办这样的低碳婚礼,既有纪念意义,又宣传了绿色出行,也足够“气派”。

  今年8月中旬,呼和浩特小伙李敬宇和来自福建的妻子举行了一场麦田婚礼。他们租了一辆45人的大巴车,把亲朋好友拉到山西,那时麦子刚黄,放眼望去,金黄色的麦穗铺满一垄麦田,喜庆亮眼,新娘的手捧花也是用金黄色的麦穗做成的,象征成熟与收获。这场另类的婚礼,一点也不奢华,没有琳琅满目,没有金玉满堂,相反却充满了自然、浪漫的气息。

  在李敬宇看来,他们这一代人,对婚礼的态度更加随性了,而且他们小两口都不是追求华贵与奢侈的人,他们觉得简约、时尚又温馨的婚礼就很好。“我就是想要一种回归田园的感觉,这样又自然又难忘。”

  “现在的年轻人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办婚礼,而不是按家长喜欢的方式,或者婚庆公司提供的方式来结婚,婚礼办还是不办、怎么办,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呼和浩特市一家婚礼策划公司的工作人员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如今,年轻人的创意和金点子越来越多,个性张扬的婚礼形式也层出不穷:有办剧院婚礼的,也有在羽毛球馆办场馆婚礼的,还有专门去海岛办水下婚礼的……

  “50年代一张床,60年代一包糖,70年代红宝书,80年代‘三转一响’,90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21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这则顺口溜概括了改革开放40年间婚礼习俗的演变,而婚礼的变迁,也成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具体而细微的缩影,展示出草原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新月异。

  (图片均源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际新闻
   第05版:草原足球
   第06版:地方·盟市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观察·兴安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科技
   第12版:生活
可待因感冒药18岁以下禁用
支付宝可以买养老基金了
一样的幸福 不一样的浪漫
刷单诈骗案频发 勿贪小失大
养老基金应该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