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预警还是侵权?

  □李振南

  预警这个词儿,我们经常能够碰到:大风会有大风预警,大雨会有暴雨预警,沙尘暴会有沙尘暴预警……这些预警,是气象部门通过实时监测天气情况,向大众发出的紧急信号,其出发点是为了让人们有所准备,最大限度地减轻危害造成的损失。然而,如果预警被用在了人的身上,那会怎么样呢?

  前不久,上海一家金融公司担任客户经理的孙先生在求职网站更新简历后,隔天就被公司的人事部门叫去询问离职一事。据报道,孙先生所在的公司通过第三方平台提供的“人才流失预警机制”功能掌握了员工动向。对此,孙先生认为:“我觉得隐私受到了侵犯。”

  在当今各方对于人才争夺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用人单位为了妥善安排工作,出此下策是可以理解的,但手段的确有失光明。退一步说,即便是通过这种手段知道员工要离职,又有什么用呢?就像马云所说的那样,员工离职无非是两种原因:钱没给到位,心里委屈了。这种情况下,人家想走你根本留不住,就算要留也不是用这种手段就能留下的。

  事实上,所谓的“人才流失预警机制”如今很有市场,用人单位只要给第三方求职类网络平台支付一定的报酬,就能买到“人才流失预警”服务。当员工更新求职简历之后,第三方网络平台就会充当“告密者”,将员工有意跳槽的情况告知用人单位。这种“无间道”式的手段,其实就是个人信息买卖的美化说辞而已,不只干涉了劳动者的择业自由,还涉嫌侵犯劳动者的个人隐私。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如今,互联网已经深入生活,个人信息一旦失守,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是之前的“银行卡异地盗刷”,还是去年的“婴儿及孕妇信息倒卖”,或者是这次的“人才流失预警机制”,都只是个人信息裸奔的缩影而已,它带来的不只是表层上的隐私权困扰,也是在消解社会诚信。

  个人信息保护的缺失,从根本上反映了公民权利的不足,从这一角度来说,加快出台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是有必要的。唯有从法律层面上进一步为个人信息的收集和运用厘清边界、设置禁区,才能建立起多层次、普遍性、网络化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屏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评论
   第07版:先锋
   第08版:广告
“文博热”方兴未艾大有可为
“不糊涂” 与“假聪明”
预警还是侵权?
辣语
列入黑名单
流量造假该凉凉了
做好高考后的人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