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达沟:从采石场到“艺术村”的蝶变

  □本报记者  吕学先  实习生  王泽

  今年端午节,包头市青山区兴胜镇东达沟村是包头市民最热门的去处,6万多人蜂拥而至,体验“让文化艺术走进百姓生活”的魅力。这个不知名的小山村,为何能引来这么多的游客?

  顺着充满艺术感的门楼牌坊进入东达沟村,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两边,一侧是仿赵长城的古墙建筑,另一侧是灰白院墙上的美丽彩绘,犹如一幅幅流动的风景,拐弯处呈现的一组组大型雕塑夺人眼目。夏日斜阳的余晖洒落在宁静的村庄,可以听到清脆的鸟语蝉鸣。错落有致的院落间有几处造型独特的建筑,上面悬挂着古香古色的“艺术家工作室”的牌匾。

  敲开一扇古朴的大门,正在创作的东达山艺术区创始人刘占强感慨道:“坚守10多年,我终于看到了期望看到的景象!”

  在东达沟村村委会副主任赵发眼里,刘占强是个“奇人”, “占强2007年左右来到我们村。因为有文化,被村里聘请为村长助理。他提出承包荒山进行绿化,走农业生态发展的路子。”赵发回忆,那时候采石、采沙是村里的主要支柱产业,他的提议很多村民并不看好。

  谈起当年设想的“花果山”之梦,与现在党和国家提出的“绿水青山”的生态发展之路不谋而合,刘占强颇为得意。“村里到处是大大小小的采石厂和采沙厂,沿着山坡走一圈,鞋和裤腿上全部是白灰。山上的草被羊群吃得干干净净,环境非常恶劣。很多村民都离开了村子。”初到东达沟村时的景象,刘占强记忆犹新。

  在荒山上植树是改变环境的第一步。当时戴着一副近视镜、十分消瘦的刘占强,几乎每天都待在山上。春来冬去,那曾经光秃秃的山坡渐渐有了绿意。2014年,刘占强的3位艺术家朋友进驻东达沟村,由此,东达沟走上以生态为基础、通过艺术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路子。

  毕业于包头师院美术学院的郭其鹏是入住东达山的4位艺术家之一,可谓名声显赫:参加国际及国内大展20多次,代表作“童子军系列”2007年入选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 与郭其鹏一同入住东达山艺术区的还有民间美术艺术家王红川和版画艺术家王海燕。

  如今东达山艺术体验中心东侧的一排带天窗的“阳光房”就是4位艺术家的工作室,房前空地种满了鲜花、果蔬,小院被玻璃幕墙包裹。雕塑、剪纸、版画、油画,4位艺术家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创作,让东达沟村原本的民间文化艺术一点点复苏,被挖掘出来。

  东达沟村常住150多户320多名村民,但年龄普遍偏大,干不了重体力活。刘占强想帮他们,制作手工灯笼的项目应运而生。艺术家们手把手地教,村民们认真地学。后来,村民们又开始学面塑,村里的传统手艺被发扬光大。

  东达沟村的“星星之火”引起青山区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6年3月,青山区提出打造东达山艺术家创作基地规划,支持配套资金500万元,对艺术区的道路硬化、环境美化、周边绿化进行提档升级,对艺术体验中心和鹿文化艺术馆进行改造。

  2017年,青山区举办“包头·东达山第一届面塑艺术节”,吸引了3万多人参观,拉动村集体收入50万元,各类艺术品意向销售和实际销售额近100万元;2018年举办的青山区文化旅游节暨东达山面塑艺术节参观人数达到5万多,交易额上百万……

  在东达山艺术区的布局中,鹿文化研究院汇集了众多艺术家创作的绘画、雕塑作品,600多平方米的当代美术馆陈列的作品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剪纸等。艺术区还定期举办对大众开放的艺术展览和艺术沙龙活动。

  艺术区还为村民带来更多的就业空间。赵发告诉记者,东达山“茗盏雅集”艺术节, 安保人员、环卫人员、指引员全部由村民担任,同时还带动了村里的特色农家院旅游和土特产、手工制品销售。村民郭俊兰开起了饭店,获得不小的收益。 东达沟的名气越来越大,房租也升值了。

  对于东达沟来说,走绿色产业发展之路,正是造福当地百姓的最好途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民主与法制
   第06版:党报联盟·靓点
   第07版:地方·旗县
   第08版:出彩
   第09版:北疆大学生
   第10版:特刊
   第11版:文摘
   第12版:公益广告
东达沟:从采石场到“艺术村”的蝶变
■信息吧
土左旗 种植优质 旱作水稻 获得成功
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托县群众增收新路子
郑树贵:退而不休的大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