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 转化为经济发展新优势

  □曹永萍

  文化资源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深度挖掘内蒙古民族文化资源内涵,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对于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优势独具

  我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集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民族特色文化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历史文化悠久而多样。内蒙古大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大舞台,积淀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形成了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交相辉映的草原文化;二是民俗文化独特而丰厚。以蒙古族为主的各个草原民族创造了丰富的民间音乐、舞蹈、曲艺、绘画、雕刻、工艺、体育、饮食、服饰文化和极具民族特色的习俗,使内蒙古成为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承载地,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我区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加大继承、保护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力度,丰富本土民族文化的内涵、内容和形式,拓展了传播方式和途径,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景区、精品演艺项目,开发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产业效益不断提升。“十二五”以来,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等各项指标快速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在提升民族文化认知度和影响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

  但也应该看到,我区文化产业整体竟争力弱,文化挖掘开发不够,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相匹配;同时,我区缺乏擅长利用“互联网+”思维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产品的人才,特别是缺乏既熟悉民族文化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金融运作人才,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难以充分向资产、资本转化,形成规模化产业优势。这迫切需要我们以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继续做大文化产业,精心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把民族文化资源变成“真金白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群众致富的引擎。

  多层次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铸就发展新优势

  进入新时代,我区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文化服务水平,丰富文化产品内容,满足全区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优势。

  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影响力。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推动民族文化与新技术、新业态有机融合,激发民族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创新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方式,逐步收集、整理现存的有形和无形民族文化资源,利用先进技术,转化和进一步挖掘传统形态的民族文化,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民族资源的长久真实保存。创新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广泛应用AR和VR技术、3D和4D技术等手段,在演艺娱乐、歌舞音乐、工艺美术等领域形成大批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创造新的民族文化内容,丰富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创新民族文化传播方式,利用好互联网、广电网传播渠道和手机等各类传播终端,以网站网页、微博、微信、QQ、APP应用、多媒体数据等形式,实现线上线下互通互联的多渠道传播。

  实施“文化+”战略,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体育、农牧业、制造业、蒙医药养生保健等业态的实质融合和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新的文化业态、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放大文化“溢出”效应,实现各产业互利共赢。按照“大旅游经济”发展理念,促进文化旅游与关联产业的深度融合,延展文化旅游产业链,推出文化旅游精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文化与农牧业融合,通过扶持建设休闲农牧业产业园、策划农事节庆,展示农耕游牧生态文化。结合脱贫攻坚战略,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村落、创意民宿和田园综合体,开发农家乐、牧家乐、村落体验游、农业观光游、种植体验游等乡村文化旅游产品。

  大力实施“科技+”战略,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加强文化产业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创新发展,形成产业新形态,尽力抢占文化产业的技术制高点。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科技,充分运用“互联网+文化产业”,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创新文化供给的产品、渠道和方式,形成新兴文化业态,创造文化新市场。创新文化内容和产品的生产,以数字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和手段改造传统文化生产方式,推动内容产品数字化采集、存储、加工、传输和各式便携终端使用,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纸质有声读物、移动多媒体、互联网电视等新兴业态。推动演艺、娱乐、文博、印刷等文化设施设备数字化,发展3D电影、实景演出、全息展览、按需印刷等新兴业态,通过新技术、新工艺创造特色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与创意设计结合,以服务制造业为核心,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以创新设计改进产品研发,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举办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促进文化创意设计成果转化。打造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文化创意设计中心,用好用活各类文化资源,开发更多生活化、创意化产品,使文创产品成为艺术精品。

  培育知名文化品牌,提升文化竞争力。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品牌会展节庆活动,培育知名会展品牌,引入、举办、创办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瞩目的品牌赛事。加大知名品牌保护力度,提高“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等文化品牌的识别度、知名度、美誉度和牵引度。对具有地域特征的民族民俗特色文化产品鼓励注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培育一批凝聚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引导文化企业主动注册商标,开展优质品牌认定、推介、提升工作,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加大引进培养力度,补齐高素质文化人才短板。在继续加大对文化传承人保护力度的同时,尽快培育一批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在相关高校设立专业学科,利用校企实训基地、研究机构和文化企业力量,加快专业人才培养,特别是加强经营和创意人才的培养。通过任务外包、产业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积极引进互联网领域、文化创意、文化管理类人才,为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论道
   第06版:评论
   第07版:先锋
   第08版:收藏
【编者按】
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 转化为经济发展新优势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深入挖掘蒙绣文化 提升集聚发展能力
推动文旅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