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白莲
提起“核”,不少人闻之色变。但在医学领域,“核”不是危及人类生命的代名词,而是一把济世救人的“金钥匙”。核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通过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及研究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内蒙古核医学领域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用十余年的时间,开拓进取,勇往直前,推动我区核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在全区20余家医院陆续建立核医学科。同时不断发展自我,连续3届进入复旦大学全国专科排名榜上华北地区前5名,成为自治区唯一进入前5名的学科。他们所取得的多项理论成果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
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平均每天约有100-200位患者接受核医学的诊断或治疗。核医学科是该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核医学科开展的核医学检查项目可辅助临床科室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核素治疗可为多种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服务家乡,拓荒自治区核医学领域
走进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狭长走廊两边的文化墙上展示着我区核医学科取得的一项项颇有分量的科研成果和值得骄傲的荣誉,也展示了我区核医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2006年,我区引进第一台PET/CT分子影像设备。由于缺乏核医学人才,组建核医学科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每年大概有三四千患者要去北京等地医院进行诊断。
作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核医学专业优秀毕业生,王雪梅本可以留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但她收到来自家乡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邀请后,不顾亲人好友劝阻,毅然做出服务家乡的决定。那时,因核医学专业的稀缺性,全国核医学专业人员不足1000人,而我区的核医学几乎处于空白阶段。
王雪梅说:“身边许多人都为我的决定感到不值,但比起得失,我更想为家乡做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因此,她毅然选择回到内蒙古,扎根草原,发展核医学事业。
回到家乡之后,原本信心满满的王雪梅发现,现实远比想象的艰难。“那时候,内蒙古医疗领域对核医学的认知几乎为零。”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王雪梅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她独自承担起核医学科地下工程的二期改造工作,配合总务科规划、改造,配合器械科装机、调试,还要进行科室人员的培训。
整整6个多月的时间,王雪梅忙碌的身影穿梭在一堆堆沙石与水泥之间。就这样,从一砖一瓦开始,她筹划建立了自治区首个集体外分析、核医学影像和核素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2007年4月,自治区首台PET/CT分子影像设备艰难投入临床使用。
自主创新,吹响迎难而上攻坚号角
作为核医学科的重量级武器,PET/CT设备在肿瘤、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疾病等诊断中的优势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
心血管核医学一直是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核医学对美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大幅降低贡献巨大,而我国核医学在心血管病的临床应用非常有限,发展较为滞后。
“我国心脏核医学检查的数量仅为美国的1%,在我国慢阻肺、脑卒中等慢性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的同时,冠心病死亡率却不降反升。”王雪梅希望通过核医学相关技术,提高自治区心血管病的诊治能力,更好地服务老百姓。
心脏神经显像可以在各种心脏疾患(如急慢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高血压、糖尿病、肥厚性心肌病及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等)造成结构和功能异常之前诊断疾病并预测预后,因此,对心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上公认的心脏神经显像剂是碳-11标记的羟基麻黄碱,但是在我国,这种显像剂的合成前体受到管制,无法应用于临床。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发展符合我国国情、能应用于临床的显像剂。
王雪梅带领团队耗时5年,研发了碳-11标记N-甲基多巴胺显像剂,并应用其对心肌急性缺血和慢性缺血模型进行实验研究。该项研究填补了我国心脏受体研究的空白,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提供了科学依据。
当前,我国高端医疗设备长期被国外品牌占据,进口医疗设备价格高昂,中间经销环节多、费用多。为此,王雪梅和研究团队与北京某科研团队经过多年努力,研发出国产定量SPECT/CT样机。
据介绍,相比较进口设备,通过自主发明的心脏多针孔准直器,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减低了组织衰减对心脏室壁显像剂带来的影响。另外,在做肾动态显像时还可以自动测肾脏深度,在肾功能指标GFR的计算方面更精准。目前,这台设备已经开始临床验证。该设备投产后,将打破国外垄断,极大降低成本,在推动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年,王雪梅团队迎难而上,致力于推动核医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在心血管系统、肿瘤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的PET/CT诊断及甲状腺疾病、骨转移肿瘤的核素治疗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开创性科研成果。
“以前患者都要去北京、上海等地做核医学检查,随着自治区核医学的迅速发展,患者轻轻松松在家门口就能看病,极大提高了我区医疗服务能力及疑难疾病诊断水平。”王雪梅说。
薪火相传,推动自治区核医学发展
十余年来,王雪梅带领团队使核医学科从零起步的小科室发展为设备规模和诊治水平均处于区内绝对领先地位的领先专学科,在大大提升疑难疾病诊断能力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自治区核医学的全面发展。
天道酬勤。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王雪梅带领团队开展新业务50余项,均填补了自治区核医学空白,其中2项还填补了国内核医学空白;主持国家和自治区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培养研究生20余名,获得各类奖项数不胜数。
为加快核医学人才团队建设,王雪梅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邀请一批批国内外核医学知名专家来内蒙古传经送宝的同时,定期循环培训年轻医师,带领年轻医师进行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择机选派科室优秀人员奔赴国内外知名核医学和分子影像中心学习。
为扩大核医学影响力和关注度,王雪梅带领团队奔赴全区30多家医院科室,讲座500多场,同时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媒体宣传,甚至与患者一对一讲解的方式,将核医学这一新兴医疗技术和理念播散开来。
在王雪梅团队的感召和帮助下,自治区12个盟市陆续建立和完善了20个核医学科,培养出大批核医学人才,极大提升了我区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诊断能力。
在王雪梅团队的不断努力下,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获批“内蒙古自治区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和“内蒙古自治区分子与功能影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年获批“内蒙古自治区核医学专业质量控制中心”。
现在,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已经逐步向自治区各高校、各级医院乃至全国提供分子影像学研究基地。实验室建立以来,已经接待来自区内外9所医院及高校近20个课题组的科研人员,共完成近1500例实验,为科研探索提供了一个公共、开放、设备齐全、功能强大的实验平台。
[记者手记]
“让你放弃发达城市的生活,一辈子扎根在草原从事核医学工作,你愿意吗?有一位年轻的女性,她做到了……”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首届核医学医师奖在给王雪梅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
作为全国核医学专家、自治区核医学的开拓者,王雪梅数十年如一日,集繁忙的科研、临床、教学工作于一身,充满干事创业的激情。
利用核科学技术和手段对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是现代医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分子影像诊断方法具有灵敏、简便、安全、无损伤等优点,用途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组织器官或系统的功能检查都可应用。
在王雪梅的带领下,自治区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不仅促进了行业技术的进步,极大提升自治区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也提高了我区自主创新、协同创新以及由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的能力。
王雪梅团队致力于让核医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去服务社会,造福百姓,他们也希望核医学能获得社会各界更多的了解和关注。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新时代,随着分子影像学和精准医学等领域的发展,作为主力军的核医学事业仍将阔步向前。身为自治区核医学领域的开拓者,王雪梅肩负重要的责任与担当,我们期待她和她的团队能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