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海市委、市政府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聚力民生社会事业发展不懈怠,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在“保基本”上下功夫,在“强弱项”上求实效、在“兜底线”上出实招,尽心尽力解民忧、办实事,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身体残疾,没有一技之长,老伴儿也常年患病,全靠9亩地的微薄收入和低保金勉强生活。”年逾花甲的赵子清,曾是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巴音乌素村有名的贫困户,为了撑起这个贫困潦倒的家庭,他想尽一切办法挣钱养家,但生活的重担,让他一度以为自己就要这样穷一辈子了。
2017年,赵子清的生活发生了转折。借助5万元的扶贫贷款,他一下子买来20只牛犊,起早贪黑地搞起了养殖。眼下,棚里的肉牛即将出栏,赵子清计划尽快把贷款还清后,扬眉吐气地打个漂亮的翻身仗。乡亲们拿他逗趣说,养牛大户终于过上“牛”日子喽。
从吃低保的贫困户到村里的养殖大户,赵子清一家脱贫摘帽的故事是乌海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带领全市所有贫困群众走出贫困,叩开全面小康大门,不落下一村一户一人,这是乌海市的庄严承诺。
乌海市55万人口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97户2959名,总量虽少,但重度残疾、重病患者、老年人等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占贫困人口的比重高达79%。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乌海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紧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拿真金、出政策,聚焦精准扶贫,下足“绣花”功夫,构建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社保兜底等多重保障线,举全市之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确保让贫困群众拥有满满的获得感。
在乌海市现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999户,占总数的77%。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脱贫攻坚最为突出的问题。“再难也要啃下硬骨头”,乌海市找准“疾病”这个横亘在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建立了“精准筛查、靶向治疗、慢病管理、大病兜底”的医疗健康扶贫服务模式,努力从源头上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产业是突破口,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长久之策。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乌海市先后制定出台《农牧业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农牧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和《进一步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牧业产业扶贫工作通知》等政策文件,设立2018—2020年脱贫攻坚项目库,实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一村一策一项目”行动,大力推进葡萄种植基地、特色生态养殖园、共享农场等项目建设,实现村集体经济“清零”目标,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摘穷帽、拔穷根,通过扶智扶志,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乌海市积极落实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资助政策,实施学前教育减免保教费50%、义务教育“四免一补”、高中教育“三免”等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补贴标准。全面落实自治区高等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补贴1万元政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到乌海市职业技术学校或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享受免费职业教育。2018年乌海市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享受各类教育扶贫政策补贴146人,发放补贴资助金30.68万元。
社保兜底是筑牢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为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保障作用,乌海市出台了《乌海市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实施方案》,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共为75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对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按照低保标准提高30%予以补助,其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保障标准位居全区前列。
此外,乌海市还立足打造城乡融合先行区,坚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完善农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改善农区人居环境,补齐农区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健全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脱贫攻坚,携手同行。乌海市全市上下不断凝聚共识,共同演绎出一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精彩“大合唱”,经过2018年的持续不懈努力,乌海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率100%。
聚焦优医优教 普惠民生福祉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海市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打造优医优教普惠区为目标,持续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全力以赴补齐民生短板,连续8年将财政支出的七成以上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确保让广大群众获得感更充实、幸福感更真实、安全感更踏实。
“自从有了村卫生室,咱们看病买药真是方便多了。”“可不,现在还都能报销,可省了不少钱,跟过去相比,大不一样了。”在海勃湾区新地村卫生室内,刚量完血压的王有亮,和前来买药的乡亲闲聊起来。
过去,由于村诊所医疗条件落后,农区居民往往选择“小病拖、大病扛”。如今,随着乌海市各村标准化卫生室的建成,药房、诊室、病房实现了3室独立,过去村医看病标配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也被可以快速检测心电图、心率、血糖、血压、尿常规、体温的健康一体机所取代,全方位的医疗服务,让农区居民看小病“足不出村”成为了现实。
近年来,乌海市在财政紧缩的情况下,拿出真金白银重点支持医疗机构建设和先进医疗设备的采购,全市逐步形成了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市蒙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精神卫生中心、职业病防治院5家医院功能互补、错位发展,4家区级医院为骨干,17家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2015年,被列入国家第三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来,乌海市紧紧围绕医疗、医保、医药三大主攻方向,大刀阔斧推进医改,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养结合、智慧医疗等工作,公立医院药占比由2015年改革之初的32.8%降至25.8%,医保报销实现区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居全区首位,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受到国务院表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为解决学龄前儿童“入园难”问题,乌海市先后实施了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扩建幼儿园40多所,学前3年毛入园率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市一中、六中、十中成为兰州大学等高校优秀生源地,乌海职业技术学院成为第三批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
乌海是一座工矿城市,经历了“先有矿后有市”的发展历程,形成了1000多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涉及全市一半以上人口。从2007年开始,乌海市在全区率先启动煤矿和工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已累计投入资金350多亿元,开工建设各类棚改住房15万套,10多万户居民居住条件得到彻底改善,人均住房面积由不足15平方米增加到35平方米。
围绕城市文明建设,乌海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为抓手,不断完善城市执法体制改革,下足城市管理“绣花”功夫,市民素质和城市品位显著提升;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乌海市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中国书法城等文化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突出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乌海市被中央综治办确定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示范城市、全国人民调解员队伍规范化建设试点城市……民生,始终是全面深化改革最核心的关键词,让更多普通百姓分享到发展成果,成为乌海最动人的改革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