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田野粮丰牧场兴旺

三河母马群。本报记者 李文明 摄
马铃薯两增五推技术。 本报记者 李文明 摄
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 本报记者 李文明 摄
筛选瓜子仁。 本报记者 孟和朝鲁 摄
脱毒马铃薯瓶苗生产间。 本报记者 李文明 摄
给农作物浇水。 本报记者 孟和朝鲁 摄
大豆联合收获。 本报记者 李文明 摄
色彩斑斓的农产品。 本报记者 李文明 摄
先进的喷药机。 本报记者 李文明 摄
  □本报记者  李文明

  我区是农牧业大区,农牧业强则基础牢,农牧民富则社会安。

  70年间,我区农牧业破茧成蝶,实现飞跃。曾经的耕牛、镰刀被大型农业机械取代,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方式已转型为科学养殖、规模化经营。一座座现代化农业设施、一处处标准化养殖小区、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见证了我区农牧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坚实历程。

  70 年来,全区农牧业产业化风生水起,单纯的种植养殖向生产、加工、销售、休闲等多元化转型,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地位确立,乳、肉、绒、粮、油、薯、蔬等7大产业品牌走向全国,科技创新发展衍生出的新型经营主体、设施农业、新兴业态等,加速了农牧业与二三产融合发展。

  2018年,我区粮食总产达到710.6亿斤,连续6年稳定在550亿斤以上,是全国净调出商品粮的6个省区之一,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粮仓”;全区肉类总产量达到267万吨、牛奶总产量达到566万吨,具备每年调出500万吨牛奶、150万吨肉类的能力,“肉库”“奶罐”名不虚传。

  农畜产品连续增产、农牧业继续增效、农牧民持续增收,我区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三产融合  破茧成蝶

  这几天,两台收割机忙碌地穿梭在通辽市科尔沁区四合屯牧场的玉米地里,很快,大片青贮玉米收割完毕。

  “这1500亩青贮玉米是我们公司为自家的牛种的‘口粮’。今年我们种了两个品种,预计产量在5500吨左右。”内蒙古蒙东牛业有限公司种植部主任唐昊介绍说,在当地,像他们一样采取种青贮、养黄牛这种种养结合模式的农户有2.4万多户,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近600万亩。通过种养结合,当地农牧民走上了草当粮种、粮作饲用、全年舍饲、过腹还田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养而种,为牧而农,农牧结合。我区按照稳粮、优经、扩饲草的发展思路,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种植结构,种植业通过过腹转化、加工转化实现增值增收,种植结构与畜牧业发展需求更加协调。

  现代农业发展势如破竹,作为我区传统优势产业的畜牧业也在蝶变。

  碧草如海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上,标准化牛羊肉精深加工基地大庄园肉业产业示范园拔地而起,产业链条涵盖了饲草种植、牛羊繁育养殖、品种改良、屠宰与精深加工等多个领域。这里的每一块肉都要经过64道管控工序、18道关键控制点层层把关。

  “我们致力于打造中国牛羊肉行业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将锡林郭勒盟绿色优质的牛羊肉销往全国、送达海外。”大庄园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喜良指着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说,大庄园引进了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年加工生产能力达10万吨,年产值近50亿元。

  在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同时,我区农牧业产业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多元化农牧业发展方式大放异彩。

  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葵花籽销售商谢波开辟了淘宝、拼多多、国美在线、天猫超市等多家销售通道,仅一年半的时间,线上销售葵花籽500多万斤,销售额突破了5000多万元;青年小伙子王智冉通过创建品牌、网络销售、手机直播等形式推销五原县农产品,年销售额达数百万元;胜丰镇农民张建军通过手机直播将灯笼红香瓜远销全国各地,他还开设了家庭钓场,让钓鱼爱好者在享受垂钓乐趣的同时,能品尝到自家种植的绿色蔬菜……

  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增产转向提质,我区现代农牧业打破了农牧民生产的老套子、农畜产品销售的老路子,农村牧区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优化升级  品牌说话

  好山好水达拉滩,绿色健康米粮川。在这金风飒飒、瓜果飘香的时节,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的水稻进入腊熟期,无边的稻田和沉甸甸的稻穗映照着丰收的喜悦。

  “又是个丰收年,水稻预计还要增产。”沙圪堵村党支部书记李清云介绍说,当地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产出的弱碱性大米在品质和口感上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形成独特的地域品牌“四村大米”,热销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地。

  除了“四村大米”,达拉特旗的35家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135个品牌农畜产品早已声名在外,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

  我区推动农牧业产业优化升级,涌现出奶产业和玉米产业2个千亿级、肉羊、肉牛、羊绒、马铃薯、杂粮、向日葵和蔬菜产业7个百亿级优势产业,蒙牛、蒙羊、蒙草、蒙稻等“蒙字号”品牌和天赋河套等一大批区域公用品牌越叫越响,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3个区域品牌价值超百亿元。我区农畜产品品牌“舰队”联合出击大市场,自信地走出内蒙古,走向全国。

  品牌效应强起来,政策规划是有力推手。2018年起,我区制定“农牧业高质量发展10大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品牌宣传推介、‘三品一标’建设、优势畜产品产地追溯、特优区建设、农畜产品加工业提升、绿色农畜产品输出等6大举措,质量兴农兴牧、绿色兴农兴牧、品牌强农强牧蹄疾步稳。

  品牌强农强牧是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体现。我区将品牌打造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以及绿色、有机等产品认证紧密结合,聚焦品牌宣传推介、“三品一标”建设、优势畜产品产地追溯、特优区建设、农畜产品加工业提升、绿色农畜产品输出,重点打造提升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肉羊、科尔沁肉牛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每个盟市提升1到2个地方区域公用品牌,逐步构建全区上下合力推进农牧业品牌提升的工作体系。

  联股联心  提质增效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锡尼镇浩绕柴达木嘎查牧民吉木斯,是蒙羊创新“羊联体”模式中的一员。在蒙羊牧业的帮助下,她家的基地规模达到了肉羊存栏1万只、年出栏3万只,有效解决了肉羊养殖技术难、销售难的问题,带动吉木斯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羊联体”以“基地+农户+公司+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的模式,为农牧民提供担保和资金支持,并通过推广“五个标准”“六个统一”为农牧民提供优质的种羊、养殖技术服务。这种模式既稳定了企业的羊源,也为高品质羊肉产品的生产加工提供了完善的上游环节。

  联股联心,共谋发展。近年来,我区农企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因地制宜探索推进订单合同型、股份合作型、服务协作型、流转聘用型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模式,农企利益联结已经由简单的提供良种、化肥、饲料等生产资料向提供科技、信息、融资担保、相互入股等综合性方向转变。龙头企业还发挥技术优势,通过统一种肥、统一植保、统一管理,为农牧民提供技术服务,在科技创新和协作服务的过程中给农牧民增收致富创造路径。

  随着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发展,全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民发展、共同致富的模式也在不断创新。2018年,我区被列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政策创新试点省份。自治区7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进一步深化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了我区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工作。一批批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挂牌成立,为新形势下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户参与并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当前,全区1728家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全区有214万多户农牧户进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链条。2015年,我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8年,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农牧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3803元,产业化收入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建功新时代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建功新时代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09版:特刊
   第10版:特别报道
   第11版:建功新时代
   第12版:建功新时代
田野粮丰牧场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