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母语诉说的感动第一时间抵达

  今年十一期间,《攀登者》《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三大主旋律影片“燃爆”国庆档,截至10月7日晚间,总票房近50亿。

  为了能让广大蒙古族观众也能观看到蒙古语版的国庆献礼大片,自治区电影局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攀登者》等三部影片的蒙古语译制,得到了中央宣传部和国家电影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批复同意。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加班加点高质量地完成了三部影片的译制,保证了影片在全国八省区蒙古族聚居地城市院线同期上映。

  □本报记者  李倩

  9月30日,《攀登者》《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三部主旋律影片在全国各大院线同日上映。

  10月1日,蒙古语版《攀登者》在全国八省区蒙古族聚居地城市院线同期上映;

  10月5日,蒙古语版《中国机长》上映;

  10月11日,蒙古语版《我和我的祖国》上映。

  10天,一项和时间赛跑的任务

  向前追溯几日。

  9月20日,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通过自治区电影局向国家有关部门递交申请;

  9月23日,国家电影局审批通过译制申请;

  9月24日,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拿到三大影片素材。

  也就是说,从9月24日拿到影片素材算起,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在10天内完成了3部影片的译制工作。“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般一部影片的台词大约是15000字,光翻译一道工序就需要10天时间。”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主任齐双宝说。

  那么,译制一部电影都有哪些工序呢?

  有选片、听抄、翻译、审稿、导演看片、分配角色、说戏、演员排戏、台词录音、语音编辑、补录、预混、审查、终混、技术审查、艺术审查、终审。共17道工序。

  而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满打满算,只有33人。

  加班加点,提高进度。翻译部主任哈达与同事图们两个人用1天半的时间完成了《攀登者》的台本翻译工作。

  在影片《中国机长》中为乘务员张秋月配音的吉布森,每天带着5岁的女儿,一加班就往往到了凌晨二三点。而她的女儿也习惯了录音棚的规矩,那就是“不准出声”。

  “我算走得比较早的,大家都是加班到凌晨,每天就睡三四个小时。”吉布森说。

  吉布森说,配音演员至少要把影片完整地观看三遍以上,并且在细节处来回观看,要反复揣摩、研究,把自己带进角色里。“这样,我们才能让声音、情绪、感情达到最佳状态。”

  “虽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认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我们的译制工作完成得比较完美。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蒙古族同胞能够在同一时间看到用自己母语诉说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让我非常有成就感。”拉着遮光窗帘、昏暗的会议室内,影片《攀登者》的译制导演巴图已经投入到新一轮的看片工作中。

  33人,初心和使命在心中激荡

  一部译制片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剧本的翻译起了重要的作用。

  大银幕给观众带来更高清、更逼真的观影效果的同时,也放大了剧中人的口型。“电影台词的翻译与其他形式的文字翻译存在很大不同,我们要确保翻译得意思准确又贴切口型。”哈达说,“句子的长短、停顿、气口都要配得上才行。”

  这要求译者有丰富的词汇量。

  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自1953年成立以来,译制了蒙古语电影2000多部,使用、创造、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据齐双宝介绍,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未来将逐步推出词典,收集、记录译制电影中使用和创造的蒙古语词汇。

  “译制片对蒙古语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齐双宝说,“电影语言往往容易成为时尚流行语言,蒙古语译制片一方面可以推广蒙古语标准语,而且翻译、创造的新词、术语也有助于科学知识的普及。”

  哈达不仅负责台本翻译,还负责审稿,同时还是译制导演和配音演员。

  莫日根既是录音师,又是技术审查师,同时还是媒资库管理人。

  齐双宝说,“我们中心的译制人们个个一专多能。”

  为了能让广大蒙古族观众能够同步观看到蒙古语版的国庆献礼大片,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的译制人们充分发挥一专多能的特长,个个身兼数职。

  内蒙古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锡林说:“为民族地区群众提供‘看到、看懂、看好’的优秀电影作品,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对电影文化、精神文化的需求,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这是内蒙古电影人和译制人的初心和使命。”

  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在六十多年的工作历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译制生产了大量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作品,多部译制片荣获国家和自治区的奖项。译制中心也多次受到国家、自治区的表彰。其中,《东归英雄传》《生死抉择》《毛泽东的故事》《大转折》《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这方水土》《草原晨曲》荣获国家民委、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颁发的历届“腾龙奖”“骏马奖”。

  同时,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还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片的台词本和国际乐效的指定制作单位。

  115家,蒙古语译制片涌入城市院线

  “大爱!整部电影翻译得特别流畅,配音也特别到位,非常精彩,完全就像看原声电影。能看到蒙古语版的国庆大片感觉好幸福!”娜日娜在朋友圈晒出了《中国机长》(蒙古语版)的票根。

  “十一期间,我们挑选了呼市、包头、丰镇、锡林浩特、二连浩特、商都等地共9家位置理想、人流较大,蒙古语受众相对较多、有代表性的自营影院对三大蒙语版主题影片进行了科学严谨的排映,总场次达到了62场、7740分钟。单场最高上座率达到了24.76%。”内蒙古民族电影院线运营中心主任王国鸿说。

  据统计,内蒙古自治区共有2500多万人,其中蒙古族不到500万。对院线而言,这意味着,蒙古语受众群体相对较小。

  “从经济利益上讲是损失了一些收益,但是我们秉承着传承蒙古语、体现国家及自治区对少数民族地区关怀的初心,维护民族团结、让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同等享受电影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成果,这才是意义所在。”王国鸿说。

  据王国鸿介绍,内蒙古民族院线现拥有影院101家,其中加盟影院87家,自营联营影院14家。2018年度票房突破1亿元。十一假期结束后,内蒙古民族院线把蒙古族分布更密集的盟市地区的场次排片率做到30%以上,自11日至17日排映总场次达到了122场。

  “除了内蒙古民族院线,万达院线、中影星美、北京红鲤鱼数字电影院线也进行了排映。目前共4个院线、115家影院订购了拷贝。”齐双宝说,“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还将举行宣发活动。”

  “全国八省区有蒙古族聚居地,全世界有1000万蒙古族人口。语言是有温度的,打破语言障碍,影视译制能够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内蒙古电影集团副总经理韩国锋说。

  少数民族译制片进入城市院线,这不是第一次。全国共有11个少数民族语译制中心,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率先掌握5.1环绕声制作技术,第一个实现少数民族语译制片在城市院线同步上映和海外影院同期上映。

  2014年,第一部以城市院线5.1声道标准制作的《近距离击杀》(蒙古语版)登录城市院线与汉语版同期上映。2015年的《狼图腾》(蒙古语版)更是成为首部在国外城市院线上映的少数民族译制电影。2017年《建军大业》(蒙古语版)为少数民族电影译制片进入城市院线放映常态化打开新局面。

  据译制中心副主任栗东华介绍,《中国机长》(蒙古语版)海外上映事宜正在洽谈中,有望近期在蒙古国城市院线上映。

  “未来,我们会加大以5.1声道标准制作的译制规模,提高译制水平,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更好地关照城市蒙古族。”齐双宝说。

  “目前,我们正在尝试建设蒙古语电影主题影院、主题影厅,并逐步进行完善、推广。”王国鸿说。

  据了解,三大主旋律影片已列入“全国少数民族语公益电影数字化”译制计划,明年上半年内蒙古地区农村牧区观众有望第一时间通过农村牧区数字电影院线观看。

  (本版图片均由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特刊
   第05版:文艺评论
   第06版:建功新时代
   第08版:观察·鄂尔多斯
让母语诉说的感动第一时间抵达
内蒙古电影人的大局观
三大译制影片排片计划
内蒙古民族电影上架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