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旦桥的“杏”福路

◎文/图《鄂尔多斯日报》记者 邱岳
二旦桥村村民出售杏核。
  秋日,站在准格尔旗大路镇二旦桥村一处山坡上,向远处眺望,满眼绿色,漫山遍野的杏树,层层叠叠,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慢慢地向远处延伸,这一切都好像在诉说着希望与收获。

  沐浴着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地处准格尔旗东部丘陵山区的二旦桥村,立足生态优势,兴产业发展,增内生动力,激活脱贫“一盘棋”,正向着乡村振兴之路奋勇迈进。昔日“荒山坡”,今朝“聚宝盆”,郁郁葱葱的杏树,已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多年前,这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到处都是荒山秃岭,村民住的是窑洞,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白天外面刮风,家里还得点煤油灯。”二旦桥村党支部书记贺成官指着对面的山坡回忆说。后来,二旦桥村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在房前屋后、山坡上种了杏树,现在有上万亩杏林。前几年杏肉、杏核都臭在地里,没人要,现在好了,包联单位鄂尔多斯市红十字会和村两委充分动员发动群众自发参与,村里开始发展杏林产业,今年全村销售杏核10万公斤,全村100多户村民实现收入60多万元。现在,这些树木都成了“摇钱树”

  二旦桥村地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山区规划列为限制发展区。到底该发展什么扶贫产业?如何更好地助民增收?为此,包联单位市红十字会在准格尔旗委组织部、大路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和村两委班子密切配合、并肩作战,外出考察、充分征求村民意见,针对二旦桥村特殊的立地条件,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带领当地群众走上了发展特色产业的高质量之路。

  “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根本之计,但也最难。发展杏林产业,最难解决的就是杏核销路问题。”市红十字会派驻大路镇二旦桥村包联驻村第一书记刘利锋介绍说。在准确“把脉”后,刘利锋与大路镇政府、村两委协商后,由镇政府出面联系了内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该公司和村办企业签订了利益联结协议书,在保证杏核质量的前提下,以高于市场价优先收购村内所产杏核。针对村民把杏核运往厂家没有交通工具且成本增加的问题,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把第一批杏核统一运往厂家出售,第二批杏核厂家主动到村委会收购。销路解决了,但是村民普遍反映存在脱皮难的问题,村委会又出资购置7台杏核脱皮机供村民免费使用,好多农户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1万多元收入了。

  实实在在的效益,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驻村工作队真是给我们办了大好事。没想到,平时不值钱的‘杏谷子’,现在成了能卖大价钱的‘金蛋蛋’。我家有50多亩杏树,以前就是不忙的时候出去捡几斤,回来换胡油吃,5斤‘杏谷子’能换1斤胡油。今年听说能卖大价钱,我们老两口中午不睡觉,捡了1个来月,捡了800来斤。前几天我把‘杏谷子’拉到村委会院里,有人上门来收,以前质量好的每斤也就是卖一两块钱,现在能卖三块来钱,真是‘捡’了2000来块钱,这对于我们农民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二旦桥村村民李德小乐得合不拢嘴。前几年,李德小家盖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楼板房,门面全拿瓷砖贴出来,紧挨新房的是以前住的窑洞,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见证着李德小一家生活的变迁。

  “绿色”发展,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还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困难群众“等靠要”思想,进一步密切了当地的干群关系。

  绿色,正在这里发生着裂变。

  贾兵女是二旦桥村的贫困户,因病致贫,现已稳定脱贫。“我们老两口身体都不好,我还做了心脏搭桥手术,种不成地,全家没什么经济来源。一开始就想着看看政府能给点什么,维持基本生活也就行了。慢慢地看着邻居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驻村干部也经常来给我做思想工作,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也想加一把劲,把日子过得好一点。今年看见村里的人都捡杏核了,苦不重,卖的价钱还比外面的高,我捡了400来斤,也能卖个1000多块钱。”贾兵女说。

  扶贫要扶到根上,贫困群众不仅“要脱贫”,还要“能脱贫”。这其中,掌握一技之长很关键。针对二旦桥村村民普遍缺乏杏树剪枝、嫁接技能的实际,市红十字会包联驻村工作队联合村两委,邀请技术人员对村民进行义务培训。“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掌握杏树栽培技术,杏核的质量和数量将实现双增加,明年还准备继续在杏林产业的深加工上做文章,到时候村民的收入就更高了。刘利锋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此外,包联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宣传员”作用,先后多次开展政策宣传、急救培训等活动,为精准脱贫注入向善向上力量,激发了困难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

  产业扶贫带来的变化可圈可点,村民的一言一语都是对帮扶单位的“点赞”,而市红十字会的一脚一印还在村民的幸福路上延伸……

  近几年来,市红十字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挥包镇联村牵头单位的统筹协调作用,为大路镇12个村引进国家小粮仓项目99个,总价值31万元;为大路镇8个村、1个社区的群众进行眼健康检查,并对符合手术条件的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手术治疗;投入和争取资金49万元,为二旦桥村铺设过水路面和砂石路;为二旦桥村70多户行走不便的老人配置了33台轮椅和50根拐杖……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二旦桥村将继续在‘绿’上做文章,把杏树当成宝,发展乡村旅游、林下养殖等特色产业,过几年,这里就能实现春天赏杏花,夏天摘果实。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老百姓口袋鼓了,信任我们的干部了,干部和群众的感情联系更紧密了,能看到更多老百姓打心眼里的笑,这样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也就实现了。”大路镇镇长闫飞说。

  记者手记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产业扶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一个地方要发展,就必须有产业的支撑。二旦桥村属限制发展区,选择产业必须立足当地自然禀赋,挖掘地方特色资源,精准施策,学会“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谨防产业“水土不服”,探索走特色农业、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二旦桥村的“杏”福路,或许是鄂尔多斯市对丘陵山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进行的有益实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文/图《鄂尔多斯日报》记者 邱岳
~~~◎文/图《满洲里日报》记者 王化勇
~~~◎文/图《乌海日报》记者 王秋华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党报联盟·靓点
   第05版:北国风光
   第06版:文艺评论
   第07版:建功新时代
   第08版:建功新时代
二旦桥的“杏”福路
满洲里互贸区边贸 扶贫惠及贫困群众 1838人
社区里最热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