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编者按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乌兰牧骑的奉献和付出,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认可、肯定和赞誉。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乌兰牧骑队员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希望乌兰牧骑队员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近年来,内蒙古相继出台意见和条例,保证乌兰牧骑充分发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作用。11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弘扬乌兰牧骑精神理论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在党的领导下蕴育而成的乌兰牧骑精神,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精神特质,是动员和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身直接服务基层群众的旗帜引领,在内蒙古大地和草原儿女心中永远不会过时。本报今日推出第二期特刊,摘登专家学者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乌兰牧骑精神具有志愿文化基因

  ◎丁元竹  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中,高度肯定了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再次指出:“乌兰牧骑是内蒙古这个地方总结出来的经验,很接地气,老百姓喜闻乐见,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对乌兰牧骑精神的高度评价和概括,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乌兰牧骑精神指明了方向。

  自成立以来,乌兰牧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文艺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扎根基层,将“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创作、创新”职责落实在基层、服务于农牧民,坚守党的思想文艺基层阵地,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排头兵和时代标杆。乌兰牧骑的实践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探索,也是志愿服务的探索。

  志愿服务只有植根于社会生活

  才会具有强大生命力

  乌兰牧骑活动的显著特征是适应内蒙古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农牧区居民的需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乌兰牧骑深入农牧民生活,从中吸取营养,开展创作,又服务于农牧民,努力创造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以人际交往为核心、以精神满足为目的农牧区社会生活。正是基于内蒙古农牧区居民的生活特点,乌兰牧骑把自己融入到农牧民的生活中,才显示了巨大的生活活力和社会活力。乌兰牧骑通过自己的表演不仅给广大农牧民带去了精神食粮,也通过文艺活动把广大农牧民组织起来,在观看艺术表演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社会交往,形成社会生活。

  乌兰牧骑的实践告诉我们,开展志愿服务可以大大激发社会活力,把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动员的抓手,要求我们深入研究乌兰牧骑几十年来的实践探索,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智慧,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理论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话语体系。

  乌兰牧骑精神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乌兰牧骑的实践告诉我们,志愿精神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遵循社会组织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各种社会价值,其中诚实、承担责任是最普遍的、最广泛的、渗透性最强的社会规范。社会责任感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美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这就要求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乌兰牧骑以自己的奉献精神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必须强调和坚持我们民族、我们国家、我们社会固有的价值,重视确立和巩固这种价值,确立和巩固民族的精神支柱。

  必须贴近人民生活培育志愿精神

  志愿服务是人类参与社会事务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是一种体现了社会活力的精神和行为,也是公民精神。乌兰牧骑扎根农牧民创新了文化和文艺,又以文化塑造了农牧民的社会行为。乌兰牧骑成为时代榜样,这告诉我们,社会必须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友好的社会氛围,努力使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社会习惯,使志愿精神成为一种共同价值。乌兰牧骑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传达着志愿服务人民的理念和展示一种新型社会关系,满足了农牧区的交往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满足了农牧民的文化需要,提升了农牧民的社会福祉,创建了一种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在当代强调乌兰牧骑精神和志愿精神的特殊意义在于,通过志愿精神的弘扬来淡化社会急速转型过程中过度“市场社会”内涵,提升社会发展的社会内涵,真正实现经济和社会齐头并进地发展,这也是建设现代国家所必需的文化与社会的组成部分。祝愿乌兰牧骑在新时代继续创新,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主动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张祖平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

  乌兰牧骑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具备先进性、群众性、民族性、时代性,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的文艺工作团队。乌兰牧骑的蒙古语原意是“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具有演出、创作、宣传、辅导、服务等职能。乌兰牧骑适应了牧区居住分散的特点,为牧民提供了综合性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牧民生活和生产的发展。乌兰牧骑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是不辞辛劳、不畏严寒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一专多能、勇于学习的进取精神,是服务他人、不计回报的奉献精神。

  乌兰牧骑精神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契合。乌兰牧骑精神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思路高度契合、一脉相连,都是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工作方法。服务对象的一致。乌兰牧骑重点工作对象是广大牧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对象也是广大基层群众,扎根人民群众之中,依靠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内容的一致。乌兰牧骑的理论宣讲功能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高度一致。服务方法的一致。乌兰牧骑到基层服务时通过当地干部了解和掌握地区情况,与当地干部密切合作,依靠当地干部开展工作。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有两类:一类是本地的志愿服务的队伍,一类是外来的志愿服务队伍。外来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也要采用乌兰牧骑的方法,首先要与当地村干部合作,在村干部的支持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措施一致。乌兰牧骑队员学习培训的做法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具有启发。乌兰牧骑很注重队员的文化、理论和业务学习,要求队员向群众学习,挖掘搜集民族文化遗产。要加强对志愿者能力的培训,这是保证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举措,值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学习。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背景下乌兰牧骑的创新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已经开始实施,作为公共文化机构,乌兰牧骑须履行开展公益性演出,通过艺术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深入基层开展综合服务活动,保护、传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等职能。这些职能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内容完全一致。因此,乌兰牧骑应主动对接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主力军。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中,乌兰牧骑要做到服务内涵更加丰富,服务领域更宽,服务范围更广,服务要求更高。

  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志愿服务领军人才。乌兰牧骑队员可以借助在各地演出服务的机会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发挥自己管理才能和艺术优势,在当地选拔积极分子培养成骨干志愿者,推动牧区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长效机制。创新党的理论宣讲新方式。发挥乌兰牧骑创作、编导的积极性,把党的新思想、新理论编成文艺节目,融进新时代新内容,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要求,紧跟时代步伐,提供反映现代生活、体系核心价值观的剧目和服务,探索有效的文艺宣讲方式。

  加强乌兰牧骑队员的志愿服务能力建设。乌兰牧骑队员除了具有文艺表演才能外,还要具备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此外,为了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乌兰牧骑队员们需要掌握志愿服务管理能力,包括志愿服务项目策划能力、项目执行能力、志愿者招募和管理能力、品牌传播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建议出台乌兰牧骑志愿服务激励和保障制度。对于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队员给予奖励。制定培训制度,定期选派优秀队员参加志愿服务的培训。鼓励乌兰牧骑在内部成立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牧民提供文艺表演之外的志愿服务。

  乌兰牧骑精神植根于草原大地

  ◎纳日碧力戈  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仰望星空,不能忘记也不可能离开脚下的大地。新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高度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过上了好日子,永远告别了一穷二白、缺吃少穿的旧时代。人民在温饱有了保障之后,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要过上精神和物质都能够满足的美好生活,正是在这个时候文艺的作用凸显出来。我们的美好生活能否做到可持续,取决于“科技兴国”和“文艺兴国”是否能够协调得好,取决于艺术是否能够圆融到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和价值体系中来。

  乌兰牧骑从不脱离民间土壤,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长途跋涉在戈壁草原上,不仅给农牧民送去群舞、独唱、长调、呼麦、器乐演奏,还帮助他们剪羊毛、打畜草、打井、修电器。乌兰牧骑队员们把国家的关怀带给基层,也把自己融入广袤草原这道美丽的风景线。乌兰牧骑精神归根结底来自农牧民,来自农牧民的生活,来自农牧民对家乡、对父老、对朋友的深厚感情。乌兰牧骑精神就是这样从草原大地生长出来,从日常生活中积累出来的。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了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强调文艺要和新的群众相结合,要体现时代精神,要求作家不局限于书斋和想象,要走向鲜活的草根生活,了解民众的生活、愿望、语言和习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乌兰牧骑长期践行这样的“草根精神”,从农牧民的生活汲取能量,把能量转化为服务农牧民的激情,因陋就简,克服困难,坚持为基层服务,贴近生活的创作和演出,不仅得到农牧民欢迎,也以鲜活的方式传承民族语言文化资源,让遗产变资源、让资源有生命。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文化自信来自脚下的大地,美好梦想源于壮丽的星空。乌兰牧骑以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和实实在在的生活服务,增加了广大农牧民的文化自信,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出了贡献。文化自信表现在不经意间,表现在民心相通的那一刻。自信来自认同,认同本土文化和认同中华民族文化,把本土文化深深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之中,文化自信就有了根脉,就有了基底。文化自信也来源于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深情。乌兰牧骑的创作和表演发自内心,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中生有,而是捕捉和呈现基层社会的点点滴滴,发现和描绘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用农牧民熟悉的语言和方言表演,再现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歌颂共产党,把草原和北京连在一起,乐观向上,憧憬未来。

  新时代,万象更新,沧海桑田,但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不变,各民族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少数民族的事情,也是多数民族的事情,多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要互相认同、彼此欣赏,把这种交互性认同上升到中华民族认同。乌兰牧骑把多民族文艺要素融入自己的创作和表演中,让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满活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突出贡献。乌兰牧骑以文艺表演和帮助农牧民群众的实际行动,把自己与农牧民凝聚在一起,借助文艺之力增加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交融,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乌小花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2019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再次重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演进,符合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格局,满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需求,是从精神层面对民族团结的保障。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乌兰牧骑精神是内蒙古各族人民长期形成的美好品质,是内蒙古“模范自治区”优良经验的凝缩,是建设新时代“模范自治区”的精神动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助力新时代“模范自治区”的建设,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内蒙古经验,以此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增强认同。

  守望相助,守好各族人民精神家园。内蒙古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多元的文化体系,这是作为“模范自治区”的内蒙古不断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乌兰牧骑要充分发挥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的重要作用。乌兰牧骑具有深厚的民族团结历史底蕴,是内蒙古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载体,她以大量文艺作品宣传民族团结,以实际行动帮扶各族群众,为各族群众了解多元文化并予以理解与包容提供平台。新时代,乌兰牧骑要坚持守望相助,为守好各族人民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续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乌兰牧骑要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意味着人民群众更重视精神层面的获得感,乌兰牧骑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和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应该肩负起更重大的职责。在信息多元化、需求差异化、思想复杂化的当下,需要主流价值的引领,需要先进文化的指导,乌兰牧骑要充分了解新时代农牧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让各族群众得到真真切切的幸福感、获得感。

  牢记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植于各民族共同价值观念,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是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具有中国品质和中国特色。乌兰牧骑从成立起就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为使命,向全国、全世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重要作用。乌兰牧骑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孕育的乌兰牧骑精神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诠释。新时代,乌兰牧骑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内蒙古实际情况、内蒙古本土文化紧密结合,使其宣传更具实效性,针对性。

  增进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文化认同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有效、最长远的方式。乌兰牧骑精神是内蒙古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成为各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乌兰牧骑精神蕴含着民族文化、草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更多情感理解与价值认同。乌兰牧骑精神是内蒙古重要的文化品牌,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群众的美好品质。新时代,内蒙古要以乌兰牧骑精神为底蕴,继续建设“模范自治区”,为其他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要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内蒙古经验。

  “乌兰牧骑+”流动的文明实践

  ◎阎安  广东工业大学社会系副教授

  苏尼特右旗是第一支乌兰牧骑的诞生地。苏尼特右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它的特点、核心就是以“乌兰牧骑+”来建设牧区流动的文明实践体系。该体系以“乌兰牧骑+”专业志愿服务为抓手,集结“乌兰牧骑+”流动志愿服务网络资源,以“引领新时代志愿服务进基层”“弘扬乌兰牧骑精神遍神州”为两大核心志愿服务系列,创新乌兰牧骑服务模式,丰富激活文明实践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融合更多的社会力量和专业资源,促进草原上流动的文明实践、舞台上流动的文明实践遍地开花,实现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和效益化,形成具有牧区特色的流动文明实践品牌。

  构建“1+10”流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络。该志愿服务网络在草原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对基层农牧民需求信息的梳理汇总的基础上,依托乌兰牧骑下基层演出的契机,做到“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志愿服务”,联动专业志愿服务队共同下基层服务群众,创新拓展乌兰牧骑传统的服务模式,在实现乌兰牧骑更好文艺演出的同时,联动发挥专业志愿者的特长、优势及资源,更好地解决农牧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10”流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络搭建起了专业志愿服务队伍与农牧区群众之间的供需对接平台,根据基层农牧民的具体需求,由乌兰牧骑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专业志愿队伍组建对接服务团队,共同打造实施志愿服务项目,以更好实现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长效性发展,推动新时代乌兰牧骑事业在继承创新方面走向新突破。

  乌兰牧骑遍神州志愿服务项目。为更好履行新时代乌兰牧骑使命,苏尼特右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积极联动“业余乌兰牧骑+小小乌兰牧骑+乌兰牧骑文化交流使者”文艺志愿服务力量,发起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遍神州志愿服务项目,旨在发挥草原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的文脉传承精神,发挥老艺术家们的“传帮带”作用,传承乌兰牧骑的技艺,弘扬乌兰牧骑的精神,让乌兰牧骑走向更广大的舞台,让文明实践跟随着文化交流使者的脚步走出草原,让全世界人民有机会聆听乌兰牧骑的故事,聆听新中国的声音。

  通过一年的试点工作,苏尼特右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形成以“乌兰牧骑+”为主题内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志愿服务体系,为打造“流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供新思路和新举措,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传承创新“乌兰牧骑+”专业志愿服务,引领红色文明实践。依托原有乌兰牧骑流动演出和服务载体,联动文明实践专业志愿服务队的力量,搭建专业志愿服务队伍与农牧区群众之间的供需对接平台,打通农牧区服务信息传送渠道,“润物细无声”将志愿服务重心放在平时、沉到基层,进一步推动基层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引领红色文明实践在苏尼特草原遍地开花,扩展和发挥基层农牧区文明实践的覆盖面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二是广泛联结“乌兰牧骑+”流动志愿服务网络,引领文明新风尚。通过联动“1+10”流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络、“业余乌兰牧骑+小小乌兰牧骑+乌兰牧骑文化交流使者”等一切可为的服务力量,形成了在苏尼特草原、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流动的志愿服务网络。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流动文明实践的各个角落,新时代乌兰牧骑精神引领激发越来越多人们的互助精神和服务意识,让文明实践蔚然成风,使得“人人志愿”成为苏尼特右旗新风尚。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摘登
   第06版:文化
   第07版:出彩
   第08版:公益广告
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