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战脱贫攻坚 共赴小康之约

李增弟在准备鹅饲料。 本报记者 施佳丽 摄
曹慧展示村民的刺绣作品。 本报记者 李晗 摄
黄牛成为科左后旗脱贫主导产业。 于斌 摄
乌兰浩特市易地扶贫搬迁迁入区。 本报记者 赵弘 摄
  新年致读者

  岁月更替的时刻,更能感知奋斗的力量;

  踏歌共舞的日子,更能触摸梦想的温度。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是在我国扶贫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一年。

  新的一年,《脱贫攻坚》特刊每周三第五版如约与您见面。我们将继续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展现脱贫攻坚进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迹,展示广大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风采,讲述贫困群众通过努力脱贫致富的动人故事。

  

  回眸2019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实施十项“清零达标”专项行动,统筹推进问题整改,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展望2020

  要全力解决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好返贫致贫人口监测和帮扶工作,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脱贫这一年

  在咱村养鹅,操心少挣钱多!

  □本报记者  施佳丽

  几场大雪过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王爱召镇王爱召村银装素裹。扫雪、喂鹅……一早,李增弟就在自家院子里忙乎开了。

  “在咱村养鹅,操心少挣钱多!养殖技术、找市场这些事儿,合作社全帮我们办妥了。我还在合作社打工,1个月能拿4000多块钱呢。”说起养鹅,李增弟滔滔不绝。

  李增弟口中的合作社是达拉特旗田野三兄弟种养专业合作社,王爱召村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引进鄂尔多斯晒旺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发展肉蛋鹅养殖,企业无偿提供雏鹅,并定期回收鹅肉和鹅蛋,党支部和合作社共同选择有家禽养殖经验的贫困户进行试养。

  记者跟随李增弟来到达拉特旗田野三兄弟种养专业合作社,未到鹅场,先闻鹅声。随着此起彼伏的“嘎嘎”声,鹅群追逐嬉戏、振羽高歌。李增弟在鹅群中随意抓起一只鹅,用手掂了一掂,“估计不下8斤。”她满脸笑容地说。

  闲暇时间,李增弟跟记者聊起了她的脱贫之路。李增弟家有20亩地,靠种玉米维持生计。然而,女儿脑瘫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只能进行手术。高昂的手术费和药费支出,一下子把这个家击垮了。女儿生病离不了人,只能老伴儿农闲之余去城里打零工补贴家用。“那时候难呀,住的是土房,买完米就没钱买面……” 李增弟感慨地说。

  2016年,她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按照政策将其列入易地扶贫搬迁户,老土房变成了50平方米的新砖房。“党的政策太好了,我闺女吃药能报销,上学有助学金,我们老两口还有营生可以做。”李增弟笑着说,“去年,老伴儿突发心肌梗塞,我以为这次治病又要负债累累。没想到,手术费给报销了90%,自己只花了4000块钱。”

  “要我说,李增弟家能稳定脱贫,今年还能致富奔小康,‘鹅’的功劳最大。”村党支部书记连梁乐呵呵地给大家算起了账,1只鹅1天喂养成本0.3元,3天下一个蛋,鹅蛋每个卖3元,鹅肉每只可卖60元左右,养殖肉蛋鹅100只,纯收入能达到1万元以上;贫困户还能以每人2000元的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进行分红,去年每人分红收入达到2700元;合作社优先给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产业扶贫可谓扶到了点上。“锅子满了,才能有汤有料。我们现在的工作重心是抓村带户发展产业,让农牧民真正融入到产业链中,只有这样,扶贫工作才能有效持久。”达拉特旗扶贫开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闫海军一语中的。

  [链接]

  我区认真组织开展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细化识别退出标准和程序,逐村逐户全面排查摸底,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退尽退。2019年,我区实现14.1万贫困人口脱贫,剩余676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圆满完成人脱贫、村出列的年度目标任务。

  驻村这一年

  把心拴在老百姓身上

  □本报记者  李晗

  隆冬的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耗赖山乡大沙岱村,寒风凛冽。

  驻村干部曹慧加快了脚步。这几天,刚刚成立的手工作坊正在举办技能培训,他心里惦记着,想赶到现场看看培训进展情况。

  “真没想到,我这双只会干农活的手,现在也能做这刺绣的精细活儿啦。”手工作坊里,63岁的村民郭三女捧着刚绣好的一幅荷花,一脸兴奋地给曹慧展示着。

  在这间10平方米左右的手工作坊里,诸多风格多样、栩栩如生的剪纸、刺绣作品引人注目,其中一幅展现《岳飞传》中四猛八大锤的剪纸作品,做工精细、图案逼真,令人称奇。

  作为自治区级贫困村,2019年7月,大沙岱村通过了相关部门验收,正式退出贫困村序列。摆在曹慧等驻村工作队员面前的,不仅要探索新的增收渠道,巩固脱贫成果,还要努力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推进乡村振兴。经过调研,曹慧发现搞手工作坊是条不错的路子,也是留住乡愁的一种方式。

  “村里妇女大多都有刺绣底子,加上冬季漫长,与其在家闲着没事干,不如把冬闲变成‘黄金时段’,让村民通过学习剪纸、刺绣获得一技之长,也能增加收入。”曹慧说,等村民的技艺进一步成熟后,将陆续把作品投放市场,一定能有不错的前景。

  一边做这长远规划,一边解决身边小事。曹慧的每一天都在忙碌中度过。

  “大沙岱村贫困户王兰女家有鸡蛋10斤,需要的联系,我上门送货。”

  “今晚到包扶贫困户张全旺家入户,聊生产生活、聊增收途径,感到很亲切。能为他们办一些实事,我感到荣幸。”

  翻看曹慧驻村这一年的微信朋友圈,绝大多数都是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入户走访调研的内容,还有不少驻村感言。如果把他朋友圈里涉及脱贫攻坚的内容整合起来,无疑是一本记载详细的驻村日志。

  “以前担心自己脱贫了,政府就不管了。驻村干部不但帮我申请了低保,还一直帮我出售土豆和鸡蛋,现在家里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我彻底安心了!”提起现在的生活,郭三女言语间充满了感激。

  “驻村,就要把心拴在老百姓身上!”这是2019年曹慧最常说的一句话。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收入,他前后跑了两个多月,为村集体注册了“武川县裕农祥种植专业合作社”,并联系燕谷坊集团和包扶企业大地财保内蒙古分公司共同出资7万元,为合作社设计制作土豆箱、莜面袋,用于出售贫困户的农副产品。

  2019年,大沙岱村通往县城的方向,多了一条宽阔的柏油路,这是曹慧协助村委会向呼和浩特市交通局申请建设的10.51公里出村道路。“村里多条水泥路,村民就多条致富路。”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果,曹慧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一年,曹慧还向武川县财政局申请“一事一议”项目,为大沙岱村剩余6个自然村全部安装了路灯。“咱村能过个亮堂年啦!”73岁的孙三毛高兴地说。

  [链接]

  坚持自治区负总责、盟市旗县抓落实的管理机制,有效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实行省级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贫困旗县制度。机构改革后,将自治区专项工作推进组由16个充实为18个,分行业分领域推动任务落实。还向57个贫困旗县分别派驻由1名厅级干部带队的脱贫攻坚工作总队,常驻旗县督导脱贫攻坚工作。向3694个贫困嘎查村选派驻村工作队,为每个贫困户落实1名帮扶责任人。

  摘帽这一年

  我当起了“牛主人”

  □本报记者  韩雪茹

  天刚蒙蒙亮,家住通辽市科左后旗朝鲁吐镇胡四台嘎查的青格乐吐就起床了。喂食、饮水、打扫牛圈……干完了这些例行的活儿,他的额头已经开始冒汗。虽然忙碌,但青格乐吐打心眼儿里高兴。

  “现在政策真好,2017年政府帮我贷款5万元发展黄牛产业。你看,当初买的6头牛已经发展到了如今的12头。我如愿以偿当起了‘牛主人’!”指着牛舍里膘肥体壮的黄牛,青格乐吐乐得合不拢嘴。

  现在,青格乐吐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可在几年前,他还是村里的贫困户。那时,住了20多年的老土房又破又烂,地里的收成也不多,再加上母亲看病欠下不少外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4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知道青格乐吐有养牛愿望后,帮扶干部为他协调办理5万元贷款。有了产业,青格乐吐信心足了。他每天悉心照料这些来之不易的黄牛,还主动学起疫病防治知识。如今,不仅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还在2018年12月底顺利脱了贫。

  和青格乐吐一样,不少贫困户通过养牛走上了富裕路。近年来,该旗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将黄牛产业作为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先后出台10项支持政策,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贫困户贷款饲养基础母牛的发展方式。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该旗将贫困户的贷款能力、养殖能力进行细化,分为能贷能养、能贷不能养、不能贷能养、不能贷不能养四种类型,进而形成贫困户贷款饲养基础母牛四种模式,分类制定针对性措施。对于有些贫困户自己不能养的问题,建立了企业、养殖大户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作社合养、大户托养、亲友代养、资金托管等方式帮助养牛,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家家有牛养、无劳动能力的户户有分红。

  目前,全旗黄牛饲养量达到88万头,其中贫困户(含已脱贫户)养牛6.86万头,人均2头牛,已脱贫户中有80%以上是通过养牛脱贫的。

  念活养牛经,让脱贫基础更牢靠。而走好生态路,则是一条良性循环发展之路。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的科左后旗,土地沙化率一度高达80%。2014年,科左后旗对全旗1.15万平方公里土地进行系统规划、合理布局,实施大规模综合治理,以每年100万亩的规模快速推进综合治沙,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增绿,也要增收。该旗坚持打好生态建设利民、生态产业富民、生态政策惠民的组合拳,在治风沙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从林果经济、培育苗木、参与造林管护、土地流转和发展生态旅游等多种渠道挖掘经济潜力,实现治沙与致富同步。

  生产环境持续改善,旱涝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持续降低,沙地治理项目区内粮食单产增幅最高达到81%、牧草单产增幅最高达到50%,农牧业增产明显。与此同时,生态修复带动贫困户增收1.04亿元,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738元。

  [链接]

  把防止返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脱贫人口常态化“回头看”,制定巩固提升专项方案,切实巩固脱贫成果。2019年,37个已摘帽贫困旗县共投入69亿元,实施巩固提升类产业项目4030个。贫困旗县脱贫摘帽后,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脱贫攻坚
   第06版:云上103
   第07版:评论
   第08版:公益广告
决战脱贫攻坚 共赴小康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