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流淌的古乐新韵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赤峰雅乐
“月满中秋 雅乐古韵”音乐会现场。
赤峰雅乐演奏团参与演出。
赤峰雅乐团女子合唱团指导老师张淑惠(左)在演唱。
演奏团成员参与演出。
赤峰雅乐曲谱。 本报记者 徐跃 摄
老艺人传承下来的工尺谱。 本报记者 徐跃 摄
赤峰雅乐传承人张景瑞指挥乐团演奏。
由工尺谱翻译而成的简谱。本报记者 徐跃 摄
1987年,由24首短曲改编而成的《赤峰雅乐套曲》。本报记者 徐跃 摄
  赤峰雅乐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在赤峰地区流传,一般在春节、庙会等庆祝活动中演奏,深受群众喜爱。赤峰雅乐传承至今已有百年,过程中险些消失,幸好一些爱好者及时成立抢救小组进行挖掘整理才得以传承。今天这庄重的雅乐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重新焕发出光彩。

  我们惊喜地看到,依然有人热爱演奏这些古朴的乐曲,依然有人被这古调的雄浑所吸引。古老而典雅的音律并没有过时,它为生活在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带去了宁静和仪式感。

  ——编者

  □文/本报记者   徐跃

  雅乐,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举行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音乐。我们惊喜地发现,在内蒙古赤峰地区也流传着类似的雅乐,作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掀起了热潮,用事实证明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古乐也能够接地气儿。

  抢救音乐遗产

  现在所说的“赤峰雅乐”并非是赤峰创作制谱的音乐,准确地讲,是在赤峰地区演奏、流传并得以保留的一种音乐。这种古乐最初叫做雅乐,演奏这种音乐的班子叫做“雅乐会”。

  据考证,赤峰地区演奏这种雅乐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主要是在大规模的庙会活动中演出。1936年,李惠清老人以个人名义石印了全套曲谱。后又经张海峰、徐俊等老一辈传承者的言传身教才得以保存下来,不至于消失。

  1982年,赤峰当地政协在搜集文史资料时发现了这个线索,经上级部门同意成立了“国乐抢救小组”。为了保护这份文化遗产,小组成员对赤峰雅乐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共整理出24首曲目,另有鼓谱和老八板各一阙。

  198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作曲家赵汝成教授把赤峰雅乐改编成《赤峰雅乐套曲》,由中央广播艺术乐团演奏、彭修文指挥,在中央和内蒙古广播电台播出,并制作成录音带向国内外发行。当时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引起了轰动。

  多年来,赤峰雅乐不断完善演变,已经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料基础。2011年,经赤峰市相关文化部门申报,《赤峰雅乐》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红山区文化馆被评为赤峰雅乐传承保护单位,赤峰市红山区老年艺术团、红山区回民实验小学被设为传承基地,风华国乐《赤峰雅乐》在赤峰不断传承。

  赤峰雅乐的传承人之一张景瑞1970年参加赤峰市乌兰牧骑,是一名器乐演奏员。2010年退休,成为一名传承赤峰雅乐的志愿者,目前是赤峰雅乐团团长。

  张景瑞说:“1982年挖掘赤峰雅乐时,只有七八个人在传承,老艺人张海峰等人当时已经70多岁,现在他们已经不在了。幸好当时引起了重视,及时发掘保存,这份文化遗产才没有消失。经过多年的保护传承,现在从事雅乐演奏的人已经达到150多个。”

  钟鼓依然铿锵

  完整的赤峰雅乐是由曲、词、舞组成的。可惜的是,“舞”已经脱离词曲完全失传。“词”的手抄件也尚未找到,只是凭借一些老艺人的记忆留下两三首。幸而雅乐的曲谱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这些乐谱都是以传统的‘工尺字’作标示,词谱是用字母、符号书写,比较繁琐,既没有小节,也没有拍子,已经不适用于现代,所以当时安排文化馆工作人员李守臣将其全部翻译成简谱,并组织联系演奏者在文化馆集体练习。”传承人李志林介绍。

  当时,老一辈古乐爱好者、传承者积极献出家藏乐器供演练之用,加之相关部门拨款,很快赤峰雅乐的排练工作展开了。经过一年的努力,24首曲子全部录制成功。这些曲目分别为《庆寿》《小妹子》《北正宫》《中风韵》《水龙吟》《飞蝴蝶》《尾繁续》《鹧鸪天》《龙头》《五僧佛》《龙身》《鹧鸪地》《龙尾》《春来》《夏来》《秋来》《冬来》《来尾》《雁头》《雁阵》《雁旋》《雁身》《雁落》《雁尾》。

  这些曲目分为“小宫调”“正宫调”“尺字调”三大类,曲牌名多是根据曲子所表达的乐思而制作的,有的则是沿用了传统的词牌和曲牌,像《水龙吟》就是固有的词牌名和曲牌名,是高官统帅升帐时演奏的,京剧中也有,但它们表现出来的韵味是不同的。演奏所用的乐器多种多样,一般会有大鼓、怀鼓、云锣、双管、四弦、笛子等,此外还有打击乐器。

  “我们目前演奏的曲谱是由此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赤峰雅乐套曲,共有8套,演奏完需要一个半小时。每一套都有代表性,比如第一套叫做《大典》,由《庆寿》《水龙吟》等曲目构成,主要描写宫廷开国大典宴请等内容,场面宏大,有震撼力。”张景瑞说。

  平和、雄浑、典雅是赤峰雅乐的音乐特点。演奏者全情投入、全神贯注,欣赏者平心静气、心领神会,在优美的境界里净化心灵、舒展襟怀、陶冶性情,历经百年沧桑的钟鼓依然铿锵。

  传承“无形建筑”

  人们常说,古老的雅乐是“无形的建筑”,不仅是指它的音律气势恢宏,更是在褒奖它的价值意义非凡。

  李志林说:“为了让雅乐很好的传承下去,我们从2010年开始,组建了两个传承基地,一个是红山区老干部局民族乐团,一个是赤峰市回民实验小学民族乐团。这两个传承基地的乐团,在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演奏当中不断进步。”

  2018年9月19日,赤峰雅乐演奏团在金哈达小剧场举行了一场“月满中秋  雅乐古韵”音乐会,新华社现场云和凤凰网等媒体进行了现场直播。本次音乐会,让全世界感受到了一场与众不同的视听盛宴。

  “我们组织排练了两个月的时间,尽管不是很成熟,但是和赤峰雅乐的演奏历史相比,这次音乐会参加演奏的人员规模比较大,乐队的编制比较齐全,是我们这里演奏雅乐最大的一支队伍,也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演出。”张景瑞介绍道。

  雅乐的学习颇有难度,过程中需要学习者以自己的文化教养、生活阅历、精神气质深刻体会每支曲子的意境,揣摩其内涵,掌握其节奏。抑扬顿挫、轻重徐疾都相当讲究,各种乐器适度地将声音融为一体,形成一种“乐以合心志”的艺术氛围。

  参与演出的赤峰雅乐团女子合唱团的指导老师张淑惠说:“排练存在很多困难,我们的大部分参与者都不是专业的演奏人员,来自于各行各业,年龄跨度也很大,最小的七八岁,最大的80多岁。大家都是从零开始学习发声,学习唱歌,又参加了演乐声部的演出。训练特别刻苦,但是他们仍然坚持不懈地做好雅乐的传承工作,我为这支队伍感到自豪。”

  张景瑞坦言,“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感慨,今日已经不存在了。现在这两支乐团对赤峰雅乐的套曲都能够呈现出比较好的演奏,虽然演奏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他们的想法就是,通过不断地排练和努力,争取把赤峰雅乐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观众们。通过不断地走出去,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雅乐的动人之处。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赤峰雅乐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草原号
   第05版:决胜全面小康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出彩
   第08版:决胜全面小康
   第09版:出彩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公告
流淌的古乐新韵
桦树皮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