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来新疆的第45天。接连几场大雪后的塔城显得格外清净,透过8楼办公室的玻璃窗放眼望去,从不远处的山到办公楼前的柏油路早已披上一层厚厚的白色羽衣,这种银装素裹的景象,即便是对于在内蒙古长大的我,也是多年未曾见过了……
这是我在2014年写下的文字。
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作为援疆干部到人民银行塔城地区中支工作,援疆的两年时光飞逝而过,但时至今日,援疆期间的点滴总在我脑海回荡。
时间回到2014年7月,当我得知总行开展援藏、援青工作后,我第一时间就报了援藏的名。已近不惑之年,这次能够作出赴疆工作的决定其实还是不易的。而更大的阻力来自于家庭,一辈子戎马生涯的老父亲反对的态度十分坚决。其实我也知道,他反对我去外地工作,并不是因为担心有多艰苦、有多危险,而是因为他对亲情可贵的深刻体会。那时,刚刚做过胃癌切除手术和多次化疗的他仍处于恢复期。他的一生献给了消防部队,有几次差点牺牲在火灾和毒气泄露的救援现场,退休后又历经病痛,我明白他想为自己、也为9岁的孙女留住我的陪伴。虽然从小到大,对军人父亲一直都有点犯怵,但在援疆这件事上,我还是自作主张,先斩后奏。
内蒙古和新疆虽然同为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但二者在区位资源、人文风俗、经济金融情况等方面都有着较大差异,我面对的也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我迅速转变角色,尽快熟悉了全行情况,与干部职工融为一体。结合了解到的实际情况,经过认真分析思考,我把“建制度、夯基础、抓落实”作为分管部门的整体工作思路和目标。援疆的时间有限,我在亲力亲为的同时注重“授人以渔”,讲思路、讲方法,加强对干部素质的培养,把带出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作为自己的重要课题。
从入疆伊始的新奇、忐忑到经历后的忙碌、适应,我把许多个第一次留在了这片热土:第一次带队执行长途押运任务,第一次走进新广行风热线的直播间,第一次在培训中担任访谈活动的主持人,第一次到海拔5100米的红其拉甫前哨班慰问边防官兵……也正是这一次次难得的机会,全方位历练了自己。
塔城的冬季有半年时间,漫长的时间里,我购买的大量有关新疆历史、文化、民族等方面的书籍成了我最好的伙伴。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我把自己的车从内蒙古开到了新疆,利用节假日和公休日,驱车行程3万多公里,遍及14个地州、15个一类口岸,雄浑壮美的景致、多元厚重的文化、大快朵颐的美食、富饶丰足的资源、淳朴包容的民风,让我一次次为之陶醉,也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国统一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
两年的时间里,我结识了许多朋友,与人民银行系统同事的风雨同舟、与辽宁援塔战友的相濡以沫,与当地干部群众的真诚相待,与部队官兵的深情厚谊,成为我一生弥足珍贵的幸福和殊荣。
回到呼和浩特又有三年多了,经常在梦里又回到塔城,这种感觉就如同当初在塔城时想内蒙古、想家的感觉一样。塔城的蓝天白云,塔城的山花绿草,塔城的秀水青山,必将成为我记忆中最美的风景。与塔城同事和朋友们的相识、相处、相知、相助,其缘分之贵、感情之深,更是令我终生难忘。
一次援疆,一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