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抗疫中的诗歌力量

◎周慧虹
  在诸种文学体裁中,似乎独有诗歌对社会事件反应最为敏感。社会事件就如一根引线,往往能引发诗歌喷涌而出。当年的汶川地震如此,而今,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诗歌的澎湃活力,又再度得以激发。

  “在特殊时期,诗人不能缺席。”当代作家、诗人黄亚洲的话,道出了诗人及其诗歌与社会事件的天然联系。疫情持续期间,他经常用笔记录这段时光,抒发内心感想。

  “我是在高铁站与你们告别的,我甚至/不敢跟你们握手/但是,我在流泪”。黄亚洲诗歌中记录的,是浙江首批135位医护人员即将出发、驰援武汉的场景。网上看到医护人员疲惫中站着睡着的照片,黄亚洲创作了《她的梦是长脚的》,“多少孩子为了国家的急难,给自己的梦/装上了双脚”。《你们将来是一座雕像》是写给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的,后来,这首诗辗转发送到了张定宇的手机上……

  不只是诗人、作家投身于诗歌创作,纵览近段时期的报刊杂志、网络新媒体,潜藏于普罗大众内心的诗情亦被急剧点燃,口吻有别、形式各异的诗作纷纷亮相。

  疫情当前,我们需要向医护人员表达崇敬,需要给病患同胞送去安慰,需要抚平大家的焦虑增强战“疫”必胜的勇气。诗歌,以其短小的篇幅、深远的意境、颇富美感的语言,能够带给人们直击内心的力量,相对而言,也就能够起到良好的精神疗治效用。正基于此,现实当中,越是悲喜交汇之际,诗歌越是当仁不让挺身而出,给人们的悲喜之情增添一道和谐的韵律,于见境界、见个性、见修养中表达牵挂和理解,描画希望与曙光,凝固时间长河中这段不应忘却的历史。

  全民抗疫之时,诗歌集聚力量。尽管,这种力量到底有多大,我们无法精准度量,但是稍加观察不难发现,它们经由网上网下广泛传播,犹如空气充斥于我们日常生活,氤氲于许多人心头,既为战胜疫情有效发挥了“文艺药丸”作用,同时,也为特殊时期繁荣文艺创作,提振大众的文艺修养提供了良好的现实注解。

  诗情需要激发,诗情也应该延续。相信有各级政府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高度重视,有社会各机构各阶层齐心协力、同仇敌忾,疫情终将丢盔弃甲束手就擒,然而,我们并不希望,疫情过后,当前弥漫的这种诗情亦随之归于平复。

  毕竟,我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数千年的诗歌文化传统,可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网络文化的发展,不可否认,诗歌的创作与消费的态势却“日渐冷淡”。若非藉由社会相关事件助力,平时已少有人关注诗歌,不仅读者的阅读取向越来越实用主义,而且,就连诸多的文艺工作者在诗歌创作上也相继松懈抑或转向,这不利于诗歌传统的更好继承与发扬,不利于全民诗歌审美素养长期稳定的普遍提升。

  所以,诗歌给了抗疫力量,抗疫则应使诗歌持续。我们不能满足于一些社会事件当中,诗歌未曾缺席,我们还要看到,与抗疫伴生的诗歌,“量”远甚于“质”,而不讲“质”的“量”,个头不小终显虚胖。此种情势下,诗歌创作与消费纵然热热闹闹,然却称不上健康,这样,无助于文艺生态的平衡稳健,无助于诗情更好地融入世道人心,照亮社会发展的前路。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即便今后,未必能有太多的优秀诗作涌现出来,传承起唐宋遗风,接续起上世纪80年代的繁盛景象,可是最起码,我们希望借着此次疫情,诗情能够延续,诗歌能离大众生活更近一些。

  遥想当年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瘟疫横行没有让他抑郁崩溃,枯坐终日,无所事事,反而激发出他的灵感与激情,使之不仅在诗歌创作,而且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都有不小斩获。这是否也启示广大的文艺工作者,社会事件既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也给包括诗歌在内的文艺创作提供了难得际遇?就让有理想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抓住契机、乘势而上,多创作精品力作,也引领着社会大众亲近文艺精品,汲取文化养分,努力开创愈益幸福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张瑞坤
~~~——《邮票上的内蒙古》序
~~~◎周慧虹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视界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国际新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收藏
让乌兰牧骑精神薪火相传
方寸艺苑中的内蒙古故事
抗疫中的诗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