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俗学视野下的《蒙古秘史》研究

◎杭盖
  双金的《民俗学视野下的<蒙古秘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出版)一书,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语、主要参考文献、附录《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调查报告》等内容组成,共21.8万字。该书概况及写作特点如下:

  绪论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学者专家对《蒙古秘史》的研究情况,以及本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选题意义、相关研究的学术史、研究方法与所使用文献版本、所使用术语的说明、写作该著作的缘由说明。第一章为《蒙古秘史》文献版本解读,以《蒙古秘史》成书过程、《蒙古秘史》流传版本、《蒙古秘史》相关文献等三节组成,就口承叙事与史诗传统、文字创造与笔阇赤制、民族自信与历史感等八个方面详细阐释;第二章为《蒙古秘史》中的民间口头叙事传统,由民间口头叙事类型、民间传说与故事的意义分析、民间口头叙事诗等三节组成,包括族源传说、恩仇相报故事、象征寓意故事、抒情题材叙事诗等12种类民间口头叙事传统;第三章为《蒙古秘史》中的日常生产生活民俗,把《蒙古秘史》中出现的所有日常生产生活民俗分类为狩猎民俗、游牧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娱乐宴会民俗等10个种类,并一一详细介绍;第四章为《蒙古秘史》中的民俗信仰。结语部分里笔者进一步说明该书的撰写基于《蒙古秘史》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独特的文献价值的来由。

  研究对象独特、范围界定清晰。本书以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经典著作《蒙古秘史》为研究对象,挖掘和整理《蒙古秘史》当中所记载的民俗事象和民俗信息,以民俗学理论作为指导,梳理、解释与研究这些民俗事象,力图较全面呈现13世纪中叶蒙古帝国时期(《蒙古秘史》成书年代)蒙古民族日常的“生活世界”。具体方法上,首先对《蒙古秘史》文本进行梳理,将所有涉及民俗的词汇、语句和段落选择出来;其次是根据民俗学分类理论对《蒙古秘史》当中出现过的民俗事象进行归类整合;最后是利用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间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学考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理论阐释,以呈现《蒙古秘史》写作时代的蒙古民族民俗生活。

  选题意义深远、研究视角新颖。过去对《蒙古秘史》的研究多集中在文献版本的校注与考证、文字地理考证和哲学思想、军事理论方面,相对来说文化学、民俗学的研究著作较少见到。对于这样一部有着世界性影响力的重要文献,进行专题性的民俗研究有重要意义。《蒙古秘史》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作者在研究中,遵循如下思路:理清历史上留给我们的民俗文化财富、采集民众现实生活当中的民俗志调查资料、诉说蒙古民族千百年来民俗文化所发生的变化、追忆“蒙古秘史时代”以来蒙古民族民俗生活的变迁。

  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研究方法得当。民俗学是一门讲求“实证”的学科,要靠证据说话。该书在研究中一直坚持田野调查与文献相结合。该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蒙古秘史》,还有多部与《蒙古秘史》同时期著录完成的历史、游记、札记、志书文献,所以也称之为“以蒙古秘史为中心的民俗文献研究”。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变迁,受多种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在这样的宏观思考下,笔者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文献本身的记载里,深入挖掘,力图全面展示文献写作者所思所想。成吉思汗是《蒙古秘史》中的历史人物,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性遗产。笔者深入实地考察祭祀历史与文化,力图呈现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的传承脉络,从中了解蒙古民族的祖先意识和民俗文化形成及演变的内在规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视界
   第06版:首府观察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收藏
审美视野里的道德观察与真情守望
民俗学视野下的《蒙古秘史》研究
桃花盛开
巴雅苏勒和他的《消失的城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