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衡: 许下承诺,就要兑现!

  □本报记者  皇甫美鲜  海军 

  实习生  郭羽

  “辉腾梁六月天,早晨冻死一头牛,72把刀紧剥慢剥,到中午臭了!”这句广泛流传的谚语,生动描述了乌兰察布辉腾梁草原变化莫测的夏天温度。

  乌兰察布市委办驻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王衡所驻的察右中旗科布尔镇永和村,就位于辉腾梁草原东端深处。绵延的大山深沟,把永和村的6个自然村分割成6个不足30户的小山村,最南端的南壕堑村更是位于沟底,与山顶有近50米落差。通往外界的砂石路崎岖蜿蜒、高低不平,难怪王衡驻村的第二年就把自家轿车换成了长城皮卡车。

  这辆车跟随王衡翻山越岭,找回过丢失的马群,为村民拉过牛羊,也为村民搬过家……皮实的皮卡跟着王衡也不皮实了,每年得换八九个轮胎。皮卡的艰辛印证了王衡的艰辛,也印证了永和村摘穷帽的艰难。

  从“炕头支部”到“阵地支部”

  “住没住处,路没路,什么都没有,连手机信号都没有,村民们对我们也不信任。来了第二天就跑回去了,去单位和领导说想换换,结果又被送了回来!”王衡回忆起2016年,他第一次到永和村的情景时说,“我心想村委会起码得有面国旗吧?可是,进村一路问,最后停到了两间土房前。村民说这就是村委会,推门一看,一盘土炕、一个锅台的两间‘土房’,就是整个村委会。”

  接着是走村入户的调研。贫瘠的土地、村民们渴望的眼神,触动了王衡的心,他决定留下来,领着村民干出个名堂来。

  永和村党支书张占全提到了党员的思想转变,很是佩服王衡书记,他说:“自王书记来了以后,天天带着我们入户走访,积极帮助建设两委阵地,制定了一系列章程。2017年5月,村里的‘两委’搬进新建成的村委会,我们一下子有了归属感。现在一上午不去村委会,心里就感觉空落落的。”

  如今,这个炕头支部在旗组织部的支持下,新建了集办公、住宿、就餐、参会、储存、停车为一体的村委会,占地近700平方米,彻底变成了“阵地支部”,村党支部已由“三类”升级为“二类”。

  下足绣花功夫  让村民们住好吃好

  永和行政村占地7万亩,全村耕地9700亩,2016年时,全部为坡梁旱地。

  初夏,走入永和村村民康贵标家中,只见2间砖瓦房窗明几净,外间的炕上堆满做奶食的工具;里间的小炕桌上摆着2盘奶食,康贵标招呼大家:“快尝尝我做的奶食。”

  说起现在的生活,康贵标感慨不已:“2016前,我家3口人仅凭30亩旱地维持生活,遇上干旱年景颗粒无收;养了2头牛也是骨瘦如柴,连闺女上学的钱也打闹不出来。自驻村工作队、王书记来了之后,给我们打了井,上了膜下滴灌,我家30亩地全部变成水浇地了,又承包了60亩水浇地,闺女上大学还享受每年1万元政策补贴。”他接着“炫耀”:“有了水浇地,就是好。去年,我种了60亩葵花,颗颗均匀饱满,卖了个好价钱。剩下的种了20亩草喂牛,还种了土豆、莜麦等。养了9头奶牛,天天有上门收鲜奶的,我还专门去科布尔镇学习了做奶食,现在,奶食也卖得不赖!”

  对照着“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王衡带着“两委”班子成员马不停蹄走村访户,坐在贫困户家的炕头上,了解他们的需求。

  就是这样与村民“零距离”的接触,王衡盘算出一整套让群众满意、让国家政策起到实效的方案,解决了“两不愁”:多次协调扶贫办投入350余万元资金,将4000亩旱地变为水浇地;新建机电灌溉井13眼,铺设灌溉地埋管道1.9万余米;协调扶贫办投入15万余元,为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购买10头牛、200只羊,以“扶一把,送一程”的原则,扩大贫困户养殖规模;村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3500元增加到7000元左右。

  村民吃有了保障,安全住房仍是要啃的硬骨头。2018年,他们天天沉在村中,商讨如何解决村民住房问题。然而,处于深山的南壕堑、厂汉不浪2个村,仅修村路就得1000多万元。2个村住户仅有40户,当时科布尔镇楼房每平方米才1800元左右,40户全部搬到镇子上需要400余万元,且就业渠道宽。经过算账对比,王衡他们一班人决定把这2个村整体移民到镇上。

  于是,王衡跑部门、进城选楼,协调发改委415万元资金帮助41户82人移民到镇上;为了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有收入,给这些贫困户每人1万元产业扶持资金,通过集体经济每人每年享受最低800元分红。同时,协调察右中旗住建部门对五福堂、永和庆、黑沙图3个自然村进行危房改造,改造危房户70户,3个村120户常住户的住房达到“好房亮屋”标准。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同时,王衡还协调1000万元资金,新修村水泥路、砂石路20多公里,把五福堂、黑沙图、永和庆3个自然村及村集体养殖中心连成一线,村民们出行、运输有了保障。

  当马倌做推销员  让村民感受集体温暖

  在辉腾梁草原南端,与南壕堑村同在一条沟里的永和村村集体养殖中心,占地200多亩,一排排标着A、B区的露天养殖场所占满整个沟,十分壮观。

  在B区的一栏里,一群骆驼正在悠闲地吃食,北面的小坡上辟出一片空地,一幢占地50亩的肉牛养殖棚与员工办公室一溜排开,门前拴着的一匹枣红马分外显眼。王衡说:“平常找马,我们就骑它!”

  放眼往南望去,就是永和村的7万亩草场,刚刚返青的草坡上,一群黑驴正在觅食,再往东望去,依稀可见三五成群的牛。没看到马群,王衡二话没说,开着他的皮卡一溜烟翻山而去。20分钟后,他返了回来,高兴地说:“马在南面山上!”

  说起这些马、牛、驴,说起建设村集体养殖场,王衡满眼兴奋,也是满身的“伤痛”。他说:“2016年搞村集体经济时,不知该干啥。这时正好有人租了草地养马,一打听效益非常好,我们就决定建马场。” 经过全体村民投票,养殖场上马了。

  为了拿到更多启动资金,王衡和村干部贷款60万元,吸纳产业大户20万元,个人担保,自己承担损失风险,于2019年底,为集体经济协调到501万元发展资金。

  第一批买回了84匹蒙古马,但没有雇到合适的放牧人,王衡他们变成了马倌,请教老人、上网查阅,逐渐成了“土专家”,到2019年底集体经济净利润达40万元。

  2019年底,王衡忙着联系收购马匹的买家,短短一个月就穿烂了一双旅游鞋。然而,正在这当口,王衡在路上不小心摔断了腿,为了让村民过年能领上分红钱,仅仅休息了10天,王衡就打着石膏、拄着双拐继续联系马匹买卖事宜,并在元旦之前把分红送到了村民手里,他说:“村民的事情无小事,不能让他们的年过得不顺心。”

  永和庆村74岁的贫困户史常富感动地说:“以前是有啥吃啥,现在是想吃啥就吃啥!这要感谢王书记,他真是个好书记!”

  现如今,永和村已建成200亩养殖场地,存栏200匹马、107峰骆驼、107头牛、78头驴,不但还清了借款和前期投资,纯利润达20万元以上。凭借着产业扶持资金,永和村102户18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得到了360元分红;同时,通过安排就业岗位,10户贫困户月均增收4000元以上。今年,永和村102户贫困户186人一人没落,全部脱贫。

  【记者手记】

  初见王衡,以为他是个皮卡司机。黝黑的脸庞,身穿一件皱皱巴巴深蓝色的外套,上面还有泥点,脚上的旅游鞋已看不清本色。再深入采访,不由地被他感动,为了村集体经济,他当马倌、牛倌、推销员;为了找回丢失的马匹,骨折、扭脚是常有的事,可他没有一句怨言;走村入户中,他亲切地喊着贫困户叔长婶好,就像自己家人一样。

  5年时间,王衡与老百姓患难与共,用真心、真情体恤贫困户,用激情、热情感染带动帮扶群众,殚精竭虑为老百姓谋求幸福,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拥护与支持。

  采访中得知,他几次找人为贫困留守儿童转学奔波,然而他自己的孩子已小学6年级,他却没时间为孩子开一次家长会。他说这是他最大的愧疚。

  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说,对贫困户许下的承诺,就得兑现!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出彩
   第07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08版:出彩
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习近平的扶贫故事
住我区全国政协委员抵京
自治区农牧业专题新闻发布会召开
内蒙古文化瑰宝绽放绚丽光彩
呼伦贝尔春光好 田间地头农事忙
王衡: 许下承诺,就要兑现!
景区门票免费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