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嘱托镌刻在亮丽风景线上

  □本报记者  徐永升  王连英  刘志贤   实习生  马文基

  盛夏的内蒙古,天蓝地绿,万物生机勃发,一切都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去年,就是在这样充满期待的季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深入社区、林场、农村、高校、机关单位,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就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考察调研,实地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让内蒙古人民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成为自治区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的不竭动力。

  这几天,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兴安乌兰牧骑正在紧张地彩排,为即将开始的基层社区巡演做准备。配乐诗朗诵《民族融合谱赞歌》充满深情和力量;舞蹈《中国梦石榴情》舞姿轻盈,温婉灵动;乐器合奏《万马奔腾》,刚劲激昂,气势磅礴,展示了草原的壮阔与豪情。乌兰牧骑队员丛丽梅说:“临潢家园社区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考察的第一站,总书记跟我们说,乌兰牧骑很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永远不会过时。总书记的话让我们深受鼓舞,我们要把更多更好的文艺节目奉献给广大群众。”

  “一年来,临潢家园社区的新变化,可以归纳成三句话。”临潢家园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吴晓华说,“一是民族文化传承有了新活力,二是社区为民服务领域有了新拓展,三是网格化管理让社区治理有了新突破。”

  吴晓华以民族文化传承为例,说起了新变化。社区为兴安乌兰牧骑配备了服装道具、聘请了艺术指导、解决了活动场地,队员由原来的19人增加到40人,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也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14个,为蒙汉双语书法班单独设置了活动区域,蒙汉双语书法班由原来的6人增加到现在的28人,每周六全天有老师免费教书法。民族文化正在成为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来到巴林右旗格斯尔文化研究发展中心,87岁的金巴扎木苏正在向徒弟传授技艺。金巴扎木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格斯尔》内蒙古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说唱极具感情色彩,时而委婉悠扬,时而铿锵有力,时而低声细语,时而大气磅礴。如今,老人已传承并创作43万行诗歌、56首曲调,演唱时长达800多个小时,成为《格斯尔》演唱艺人的杰出代表。

  上世纪90年代起,老人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授给徒弟们,如今,400多名徒弟中已有12人能够独立演唱10多个小时以上的《格斯尔》,有20余人能够进行不同时长的演唱。13岁的苏利得,也是《格斯尔》说唱的小学徒。看着年幼的苏利得认真学艺,老人眼中满是希望:“这些孩子是我们巴林右旗《格斯尔》的未来,我会尽自己所能,将《格斯尔》一代代传承、发扬下去。”近年来,巴林右旗坚持做以“巴林格斯尔”为重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巴林格斯尔”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通过录制影像资料、民间搜集等方式,整理出口传《格斯尔》资料1300多小时,出版《格斯尔》文化资料200余部,同时实现了“格斯尔”读物、舞台剧等优秀民族文化进入校园。

  盛夏时节,登临喀喇沁旗的马鞍山,满眼绿色,心旷神怡。山上的马鞍山林场林木葱茏,山下的河南街道马鞍山村田舍俨然,一派富足和谐的景象。

  “这就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马鞍山林场时,走过的林间小路,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红色教育基地。”马鞍山林场副场长柴树岭说,“我现在是这个基地的护林员也是解说员,不仅为群众宣传护林防火知识,还常常给他们回顾总书记当时与我们护林员们亲切交谈的情景。”

  “有了总书记的鼓励,我们的干劲更足了。”柴树岭说,今年林场将造林的目标由去年的1000亩增到2000亩,还要实施2000亩的低产低效林改造和林间空地补植补造项目。林场要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建设与管护的水平,以此来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

  马鞍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叶阳说:“一年来,这里的旅游热度直线上升,人气居高不下,已成为许多市民、游客游览参观的重要目的地。”头脑灵活的农民吴国军,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市场,他联合另外4家“农家乐”,注册成立了“畅享马鞍文旅公司”,想通过统一餐饮标准、拓展游览景点等,把村里旅游的蛋糕做大。

  在马鞍山村,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山葡萄产业也茁壮成长,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去年,村民谢殿武种了3亩葡萄,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每亩地收入4000多元钱。如今,合作社以每亩600元的租金,将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的土地集中流转,用于发展山葡萄基地,协助有自主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发展山葡萄种植,以保护价统一收购。目前,村里山葡萄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全村种植户达210户,其中有33户75名贫困人口,凭借这一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7月的青城,雨润青翠,空气清新。内蒙古大学桃李湖畔,微风习习、碧波荡漾。

  一年前的7月16日上午,天空也下着蒙蒙细雨,习近平总书记在呼和浩特市考察的第一站就选在了内蒙古大学。在桃李湖畔图书馆里,总书记听取学校建设发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思想政治建设等工作情况介绍,察看蒙古语言文学历史成果图书展示,对内蒙古大学的发展寄予厚望、对内蒙古大学的学子深情嘱托。

  “总书记的嘱托,深刻地阐明了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也为全校师生植根北疆、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朱炳文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提升一流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让各族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年来,内蒙古大学凝聚共识,正视与其他“双一流”建设高校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明确了15项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大学校开放办学力度。

  2019年9月,由生态与环境学院李永宏教授牵头申报的“草原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这是学校首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是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的重大进展。

  也是在2019年,内蒙古大学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祁智,带领团队开启了内蒙古天然草原矿质营养普查与提升工程,完成了我区9亿亩天然草原土样的采集工作和全区8盟市6000多只羊的八元素分析。现在,祁智团队正在完成对全区所有畜牧业旗县的天然牧场和羊的营养检测,他说:“这将进一步明确我区天然草原土壤、植物种类、矿质营养的现状,帮助农牧民选育优质种羊,实现优质优价、增产增收。”

  现代农牧业、生态环境建设、能源与新材料……一项项研究与应用成果,使内蒙古大学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合作深度广度明显增强,也一步步向服务社会,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迈进。

  回想起总书记的嘱托,内蒙古大学副校长、蒙古学学院教授额尔很巴雅尔深有感触地说:“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年来,我们加快了古籍数字化保护速度,加大了挖掘力度。”

  内蒙古大学建立了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数据库,收录了中国180个藏书单位和80位个人所收藏的、1949年以前中国抄写、刻印的蒙古文文献,共13115条。研制了馆藏蒙古文大藏经数据库,图书馆镇馆之宝——1720年御制北京木刻版蒙古文《甘珠尔》实现了全文数字化。拟定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古籍资源建设及保护》3年项目规划和《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关于建立“北方地区民族古籍文献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基地”的报告及扩建计划》的项目计划。《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古籍资源建设及保护》论证报告已获批准……

  “我们将继续挖掘弘扬蒙古文及相关古籍文献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建设一个古籍种类齐全、数量合理、可持续性资源建设的古籍资源基地。”内蒙古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实介绍。

  一年前,总书记在图书馆的阅览室勉励大家:未来的竞争是年青人的竞争,今天的年青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骨干和栋梁。同学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寄望殷殷,言犹在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时,内蒙古大学硕士研究生郭晓宇曾与总书记交流并握手,她说:“总书记给我上了人生中最宝贵一节党课。一年来,我时刻铭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成为了团中央全国‘青马工程’学员。在全国台联实习工作,并参加了中组部培训。”现在,受疫情影响,郭晓宇的毕业规划被完全打乱了,但她却没有怨天尤人,她说:“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我将继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锤炼本领,用自己的所学回报祖国。”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一年来,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三个领悟”统领自然资源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自然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升。2019年,全区共审批建设用地17496.91公顷,同比增长35.82%。2020年1—5月,全区共审批建设用地17859.32公顷,同比增长4.3倍,重点保障了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需求。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编制完成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初稿,初步划定了“三区三线”,规划文本、说明、图件编制和规划“一张图”信息系统建设同步推进。起草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导盟市旗县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相关工作。组织编制了《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持续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基本完成。今年以来,通过整合各方力量、加强技术指导、核查关口前移、限时对接整改、强化督导约谈等有效措施,第三次国土调查形成了初步成果,全区103个旗县区初步数据已全部汇交国家。三调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区自然资源家底,为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奠定了良好基础。

  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持续推动。大力加强绿色矿山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共257个矿山纳入自治区绿色矿山名录,52个矿山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开展了“大坑”问题治理专题调研,编制了《关于加快内蒙古自治区矿山环境治理的实施方案》。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退出,600个勘查开采企业共退出599个,退出率99.8%。针对黄河流域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安排资金1.73亿元,对巴彦淖尔市三盛公、鄂尔多斯市龙口镇两处沿黄区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损毁土地进行修复治理,治理面积14.05平方公里。

  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全面落实。自治区、盟市、旗县政府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牢牢守住我区1.1499亿亩的耕地红线。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通知》,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整改补划及储备区划定工作,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9300万亩。全面落实“增存挂钩”制度,对近五年供地率低于60%和闲置土地数量大的盟市、旗县,采取约谈、每月定期通报等方式,督促各地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管理。

  “要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落实到各个工作环节和具体行动中,让群众办事更方便、更踏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自然资源政务大厅发表的重要讲话,激励着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各项工作深入推进。“放管服”工作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在“放”的方面,自然资源厅本级134项行政权力压减为28项,压减比例为79%,取消下放(含执法重心下移)行政权力77项。在“管”的方面,现已实现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地质灾害资质单位执业情况、测绘质检、测绘资质巡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执法事项随机抽查全覆盖。在“服”的方面。以涉地、涉矿等手续审批为重点,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发挥大厅窗口功能,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目前,已将建设用地项目审批时间由22个工作日压减到15个工作日,将矿业权审批时间由22个工作日压减到13个工作日。在不动产登记服务方面,一般转移登记平均办理时间压缩到7天,抵押登记业务平均压缩到4天。到2020年底前,实现一般转移登记和抵押登记全部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的目标要求。

  下一步,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完成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持续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和耕地保护,不断强化矿产资源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严格自然资源执法,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云上103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出彩
   第08版:影像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 在广西检查“一法一决定”实施情况
转正了!中国经济二季度同比增长3.2%
带旺“烟火气”! 我国将“点亮”小店经济
加固圩堤 展开抢险
我国华南地区 首家“盾构4S店”挂牌成立
外交部召见美国驻华大使就美方签署 所谓“香港自治法案”及有关行政令提出严正交涉
四问唐宁街,是封杀华为 还是自封后路?
2020年全国预计开通铁路新线4400公里左右
把嘱托镌刻在亮丽风景线上
遗失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