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茂旗有1.66万平方公里天然草牧场,希拉穆仁草原是内蒙古最早开放的旅游景区。“受疫情影响,旅游区没有放开,传统奶食品已经近半年没有生产,我们很想重新启动传统奶食品的生产。”朝鲁有些急迫地说。他是达茂旗最大的民族传统奶食品生产企业毕力格泰公司负责人。
7月的清晨,笔者来到孟克家看到,孟克的25公斤马奶已经在瓦缸里捣了3600下,捣奶器一上一下发出规律的声音。马奶在缸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当缸内的马奶捣足3个小时后,就会出现分层沉淀,上层形成了像白葡萄酒一样的液体,马奶酒就做好了。这位蒙古族年轻人说:“这是我父辈一直在做的营生,这些手艺如果不用,以后也许就失传了。我得把它传承下去,做精做细。”
“这些奶制品销售得很好,能让农牧民提高收入,是一条增收渠道,我们要把民族传统奶制品做出特色,做优做强,打造‘达茂奶业’区域品牌,从而进一步提升‘达茂奶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达茂旗副旗长格日勒说。
今年,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成立了推进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出台了《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将用3年时间,通过规范登记许可服务、严格执行地方标准、规范生产加工过程、加强产品检验检测等10项工作措施,推动内蒙古民族传统奶制品品牌建设,助力奶业振兴,帮助牧民增收。自3月份以来,专项行动调研组多次赴全区民族传统奶制品主产区,对牧户、民族传统奶制品手工坊和生产企业、加工园区、检测实验室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乌拉特中旗希热嘎查的胡艳艳则是在牧区与几家牧户组成合作社,自家养了9头奶牛,又把合作社里几家牧户的牛奶收集来,加工成奶皮子、酸酪蛋等奶食品。“现在奶源不足,又没有资金扩大规模,贷款还没有还完,感觉压力很大。”胡艳艳忧心忡忡地说,前年她还投入50万元盖起了标准厂房。
在乌拉特后旗民族食品加工园区,萨楚礼手工坊里忙得不可开交,正在烘干的奶皮子散发着阵阵香气,乌日嘎夫妻二人上午忙着喂牛挤奶,下午则用新鲜的牛奶加工奶食品。他们的10公斤鲜奶才产出1公斤奶皮子,“价格比别人贵,很多老顾客找上门来买,不用担心卖不了。”乌日嘎充满信心地说。这个食品加工园区有5家奶食品加工小作坊,除加工酸奶外,还有奶皮子、奶豆腐、奶油、酸酪蛋、策格、嚼克、楚拉、毕希拉格,园区内还配有食品检验检测室、电子监控室。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创新思路,在超市设立民族传统奶制品销售专区专柜——“党员先锋公益专柜”,牧民们的奶制品可以免费进入专柜销售。
“促进牧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融入我旗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和创新理念,将使乌拉特后旗民族传统奶食制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乌拉特后旗副旗长吉日木图说。
2019年,我区印发了《关于推进奶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动全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生产企业重点予以扶持发展。对能够为当地民族传统奶制品手工坊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的民族传统奶制品生产企业,配备必要的检验检测设备。在民族传统奶制品主产区选择一批大型牧户、奶牛养殖合作社、家庭养殖户,建设民族传统奶制品手工坊,在产品包装设计、产品快检、从业人员培训以及进入商超、网络销售等方面给予扶持。
随着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工作的逐步推进,首批试点示范建设工作已经启动。予以一定的政策扶持,开展专家技术指导,增强传承发展的信心,这对于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健康发展,提升内蒙古民族传统奶制品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要抓住自治区推动全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着力做好引领帮扶工作,助力奶业发展振兴。在奶源建设上下功夫,把好奶源供应质量关口,培育‘小而精’的生产加工典型,抓好超市、餐饮、网络平台、旅游景区等销售试点建设,拓宽销售渠道。着眼市场需求,点对点服务,按照‘试点示范先行,逐步总结推广’的工作思路,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条件,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打造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有效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健康发展。”自治区市场监管局二级巡视员彭万臻说,“未来,这些民族传统奶制品将会展现出更大的魅力。”(闫锡坤 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