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烈日炎炎,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七台镇喇嘛板村村民杨红娟的马铃薯原原种大棚里,墨绿色的种苗长势正旺。杨红娟顺手挖了一棵种苗,指着大大小小的原原种种薯说道:“看这个苗下的‘金蛋蛋’,只要超过三个就能赚钱!”
杨红娟原是喇嘛板村的贫困户,近两年靠着种植马铃薯原原种,脱了贫,存了钱,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19年,喇嘛板专业合作社与北京希森三和马铃薯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建设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运营模式,流转农民土地240亩,投资450万元,建起马铃薯原原种大棚107座。基地由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承包,通过喇嘛板村专业合作社管理经营,公司全程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并与农户签订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合作繁育协议。
杨红娟就是与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签订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合作繁育协议的农户之一。
为了生计,35岁的杨红娟,搬过砖,开过搅拌机,扛过麻袋,当过售货员,只要能赚钱,什么脏活累活她都干。尽管如此,一年下来,她的收入也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日常花销,“攒不下钱”。
2019年,听说村里要建设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农户可以承包大棚种马铃薯,杨红娟跃跃欲试。
“去年,我申请了扶贫小额贷款,贷了2万元,承包了两座大棚,当年就赚了6万多。这是过去我想都不敢想的。”说起这个经历,杨红娟直夸自己“争气”。
据了解,马铃薯原原种大棚每棚可栽培种苗7万株,产原原种种薯8—20万粒,每座大棚年纯收入能达到2.5—3万元。
当记者问及是否脱贫时,杨红娟笑着说:“脱贫啦!现在不仅还上了贷款,还盖了个彩钢房,经营起了小卖部和小吃部。”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在乌兰察布市,像杨红娟一样靠种植马铃薯脱贫致富的农牧民不在少数。过去,马铃薯是农牧民的重要口粮之一,如今,已成为他们致富奔小康的“金蛋蛋”。
马铃薯是乌兰察布市农牧业主导产业,也是农牧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马铃薯的收入占到农牧民种植业收入的1/2。目前该市有马铃薯种薯企业9家,已形成从茎尖脱毒、组培快繁、温室网生产微型薯到原种繁育的一套良繁体系,达到马铃薯田每3年更换一次良种的能力。该市生产的种薯不仅可满足本地需求,还远销宁夏、云南等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每年种薯外销量100万吨,占国内市场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