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历史文化悠久,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做出了卓越贡献。这里革命故事众多,红色氛围浓重,孕育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在这片热土上,土默特红色教育基地应运而生,基地利用土默川红色教学资源,依托土默特各族人民在边疆民族地区革命、建设、发展中做出的卓越贡献和精神传承,将革命旧址转化为教学课堂,将丰富的实物史料转变为鲜活的教材,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党的伟大革命历程、基本经验和光荣传统。让学员在学习体验中发扬红色传统,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编者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今日我们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重温土默川的红色历史,感悟这光荣之地的厚重底蕴。
红色资源丰富
从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义旗的高举到百灵庙暴动枪声的响起,都有土默川儿女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青春血泪、远大志向和厚重信仰书写了土默川革命的历史。曾经有5000多名各族儿女从这里踏上了革命道路,乌兰夫同志就是从塔布赛村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乌兰夫同志的故乡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具有特殊的意义。
土默特红色教育基地位于大青山南麓,土默川平原的土左旗,2779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养育了37万各族儿女。这里有绵延68公里雄浑苍翠的大青山,还有碧波荡漾、鱼肥水美、被称为塞外西湖的哈素海。加之历史悠久的红色资源,“青山碧海,红色沃土”就是土默川的独特魅力。
“土默特红色教育基地从2018年11月27日运行以来,到2019年12月,承接各级各类培训班268期,共培训1.4万人,参观受众达7万多人。”土左旗委党校副校长明俊红说。
土默特红色教育基地以“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创造光辉业绩”为办学理念。为了深入践行这个理念,基地采用1+2+n的教学模式。1是以十九大精神这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利用好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2是发挥好土默特红色教育基地和旗委党校这两个主阵地的作用;n指目前设置的多个教学点。
土默特红色教育基地的教学点各具特色。其中,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点主要是展示乌兰夫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事迹,目前有乌兰夫故居、荣耀先故居、贾力更故居和大青山烈士陵园。
党建教育教学点是展示基层党支部建设成就的教学点,示范点有塔布赛北园子村党支部,依托黑小麦等绿色特色农产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还有杨家堡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打造美丽和谐新农村。
在基地学习理论是一部分,能够参与体验,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三同”教学点,参加培训的学员可以重温革命者当年的艰苦岁月,在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体验中,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在哈素海知青园,原大青山林场旧址,塔布赛乡脑木汗小学旧址,随处可见学员们参与的身影。
学习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归根结底还是要应用于实际,为乡村振兴服务,为老百姓脱贫致富服务。
在乡村振兴教学点和脱贫攻坚教学点,能看到多年来土左旗农村的发展变化。兵州亥农业示范园区曾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园区建设,基地带动农户的模式,推动土左旗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户增收致富。善岱村的蘑菇种植远近闻名,他们通过发展食用菌的扶贫示范企业基地,让小小的蘑菇撑起了大大的致富伞。
在土默特红色教育基地,不仅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居和历史遗迹,更有新时代革命老区发展的典范,不仅有专题教学、现场教学,更有情景教学和体验教学。目前还有很多红色资源正在开发当中。
发扬红色传统
多年来,红色的传统就像血脉一样,在土默特大地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在土默特红色教育基地的大屏幕前,循环播放着草原上3000上海孤儿的传奇故事。一列列火车从黄浦江出发,穿过江南水乡,掠过平原山川,跨长江、过黄河,奔向了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3000个孱弱的生命重新点燃了生的希望。
这些江南的孩子,小的1岁,大的6岁。从此,他们有了自己的家,他们有了自己的蒙古族额吉。大的早已忘了汉语,小的一会说话就是满口的蒙古语,他们不再是上海孤儿,他们成了草原儿女!
在基地的小剧场,常年上演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小红剧”,让红色的故事“活”了起来,每一句对白都直戳人心。
在土左旗鸟儿素村,有一位善良质朴的蒙古族党员姑娘,她的名字叫做张凤仙,她陆续收养了6名上海孤儿,成为了他们的额吉。
“孩子们,吃饭啦。”
“你是谁?这是哪儿?我害怕。”
“我是额吉,乖宝宝,不害怕,这里是大草原,这里可好啦!额吉喜欢你。”
“额吉是什么?”
“额吉是妈妈。你们都是额吉的宝宝!”
张凤仙勇敢地承担起照顾6名孤儿的任务。特大暴风雪中,她冒着刺骨的寒风在雪地里一步一滑徒步百余里为孩子们背回口粮。整整来回三天三夜,险些被雪活埋。孩子生病时,她冒着凛冽的寒风和被饿狼围堵吃掉的危险,深夜一人骑马奔波几十里去找医生。张凤仙在抚养了这6名孩子后,就送走了刚刚从亲戚那里抱养的小女儿。她痛哭流涕,撕心裂肺地说,不是妈妈不爱你,不是妈妈不疼你,因为妈妈得照顾国家的孩子,她们是国家的孩子啊!博大的母爱,给了张凤仙无比的勇气和力量。她自己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她倾尽全力创造条件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6个孩子当中,两人参军入伍成为了军官,两人考上了大学,还有两个人留在内蒙古成为了公务员。张凤仙一生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是她一生儿孙满堂,无比幸福。每一个看过这个故事的学员无不为之动容。
“国家的孩子这一动人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份民族情怀也感染到了我的同事们。我们一行十几人以党支部为单位,专门来到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参观,对我们的思想是一次洗礼,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为困难群体解决问题,这也激励我们在工作中把老一辈好的品德、作风继承发扬起来。通过半天的学习和座谈讨论,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他们的精神表示敬意。”前来学习参观的自治区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副处长田智勇说道。
在土默特红色教育基地,不仅可以在各个教育点进行一日参观,还可以住在这里,在学习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基地集教学、餐饮、住宿为一体,一次可以容纳300人参加培训,提供近百人住宿。让学员在‘走、读、学、思、听、写、唱’中全方位、一体化地领悟土默特的革命传统。” 土左旗委党校办公室主任郭瑞新说。
传承红色基因
在乌兰夫故居,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用手中的画笔将院落中的点点滴滴记录在画板上。
领队教师王桂芳介绍:“这是我们教育机构组织的一次户外红色写生活动,通过绘画,让孩子们了解红色革命文化,在他们心中种下红色的种子,同时我们也想看一看历史在孩子们眼中是什么样的。”
站在红色教育基地,追寻乌兰夫等老一辈革命者的足迹。乌兰夫故居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各族人民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乌兰夫故居是20世纪初我国北方农村典型的民居建筑,乌兰夫故居原有正房10间,东房、西房、南房共22间。故居在1941年被日寇烧毁,1991年修复,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红色旅游重点景区等。乌兰夫纪念馆于1992年12月23日落成开馆,馆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由主馆、纪念广场、升旗台、塑像平台、碑亭和牌楼六大部分组成。整体建筑以灰白色花岗岩为基调,在绿色琉璃瓦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土默特红色教育基地,也是红色接班人的摇篮,这里同时是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民族干部学院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实习生高雅翾和张家乐已经来这里实习一个月了,谈起在这里学习的感受,高雅翾说:“在这里我们学到了很多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我们帮助基地做微信推送、剪辑参观视频,希望能为红色文化宣传做一点贡献。”
“在这里待久了,会不自觉地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我们曾多次到革命先烈的故居,从前感触不深,现在就要离开了,有了不一样的情感。” 张家乐说。
红色基因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今年基地制定了一系列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开设了一些符合时代需求的课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研讨班,培训对象为文化部门相关人员、文艺工作者;组织宣讲团,在全旗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军营以及网络进行宣讲,实施宣讲全覆盖。同时,接受清华大学委托承办清华大学学生党建骨干培训班,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委托承办全国校长论坛会。
这里红色资源丰富,这里有传统,也有未来,土默特红色教育基地的建立就是要用好红色资源,涵养初心使命,使之历久弥新。在这片红色之地,能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员,如何从他们的精神中,汲取营养,让红色的基因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阐释和传承下去,这是我们进行红色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作为接班人,要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树立一个坚定不移的信仰并矢志不渝地追寻到底。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明俊红说。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土默特红色教育基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