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苜蓿地里做营生,收入增了好几倍!

  □本报记者  郑学良  实习生  张晓琴

  迎着秋日的阳光,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盛乐镇台基营村的3000多亩紫花苜蓿迎来了第3茬收割。机声隆隆中,流青溢翠的苜蓿一排排齐刷刷倒下,宛如起伏的绿色波浪铺展在大地上。

  村民秦和平正驾驶着自家拖拉机穿梭在苜蓿地里。刚刚割完的苜蓿地需要大量浇水,从今年3月份开始,秦和平就成为了这片苜蓿地的“园丁”,给这千亩苜蓿浇水成了他最上心的事儿。

  “我每天都来地里转一转、看一看,缺水了就浇一浇,每个月的工资能拿到近4000元。”趁着停车休息,秦和平和记者聊了起来。

  说话间,刚刚运完一车苜蓿的村民王春林开着车又回到了地头。“拉一趟能挣100多,不是阴雨天气的话,一天能拉五六趟。”王春林说。

  这时,一片乌云遮住了太阳,王春林看了看天,用手抹了把汗,赶紧站起身说:“我得去忙了,下雨怕误了事,今天得将剩余的苜蓿全部运完。”

  在苜蓿地的另一边,村民秦国亮正在收拾地上落下的苜蓿草。

  “现在已经是第三车了。”秦国亮一边捋着苜蓿叶子,一边笑着告诉记者:“我养了360只羊,从收割第一茬苜蓿开始,我就来收捡落下的苜蓿拉回去喂羊羔,半年来省了不少草料钱。”

  “土地流转了真是给村民办了件好事,以前种玉米,一亩地一年也就收入700块钱左右,现在每亩地补贴650元,而且是旱涝保收。”村民卢高飞接过话茬,“大家有了保底收入,在苜蓿地里做点营生,年轻点儿的还能出去打工,收入翻了好几倍,真是一块宝地!”

  卢高飞所说的生财宝地,就是台基营村整村流转的3000多亩苜蓿地。台基营村共有568人,家家户户都有几亩土地,算下来每人平均能分到6亩。这些年村里老年人多,大部分是弱劳力,虽然大多是水浇地,但村里的土地还是撂荒了不少。2018年10月份开始,台基营村经过土地确权,在党支部的带动下,通过广泛征求村民意愿后,开始平整、流转村里的土地。2019年,依托“呼和浩特市优质牧草技术攻关项目”,由和林格尔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接,内蒙古富源国际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利用台基营全村流转的近3000亩土地种植了紫花苜蓿。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土地流转后,村委会积极与犇腾牧场、富源牧业、和盛嘉康药材公司等驻村企业协调,就地安排就业51人。”村委会主任卢金柱告诉记者,“剩余劳动力在盛乐经济开发区的企业里打工,村民就业率达到70%,户均收入达到4至5万元。”

  说起台基营村未来的规划,卢金柱信心满满:“现在我们正在同步发展庭院经济,各种作物已经成型。下一步我们要建一个小型冷库,一方面储存村民采摘的水果蔬菜,安置村民就业,另一方面获得的集体收益还能反哺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这好日子还在后头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读图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内蒙古足球
   第08版:科技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地方盟市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关键时刻的 关键抉择
精准发力抓好统计定点扶贫 强基固本推动统计改革发展
给止谣治谣者绘个“脸谱”
苜蓿地里做营生,收入增了好几倍!
我区成功研发牛病毒性腹泻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二联灭活疫苗
锡林郭勒盟出台若干措施关心关爱 民族学校国家统编教材授课教师
呼伦贝尔市扎实做好民族语言 授课学校推行国家统编教材工作
自治区民委部署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工作
托克托县积极推进蒙汉双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