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呼唤公序良俗

——读长篇小说《狼甸子》
  ◎隋广华

  吕斌的长篇小说《狼甸子》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因生性耿直倔强,处处碰壁,既当不上会计,也做不成售货员,想当兵,又体检过不了关,最终因恢复高考,走入人生新的世界的故事。

  小说以“我”的人生经历体验为主线,塑造了一系列以农民为主的底层人物形象:吃苦耐劳的父亲、勤俭持家的母亲、爱才惜才的陈部长,以及“我”的红颜知己李芳红和专横跋扈、一手遮天的大队书记于小个子……小说以朴实而细致入微的笔墨,真实地再现了那段特定历史时期的北方某地农村的社会生活图景。

  农村物质生活的贫穷,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贫乏,被作者的传神笔墨,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和三哥冬日冒寒风拾粪、跟父亲上山搂柴草的情节,写尽农民的艰辛,毛驴吃掉干粮的细节就有3次,读了让人酸鼻!小说中的“我”为什么要逃离?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作为当时回乡的高中毕业生,为什么未能扎根农村一辈子呢?读了小说,你就会知道,读过高中的我,大部分时间,学非所用,写一篇批判稿,还被大队书记于贵德歪解,被当成偷奸耍滑的反面典型批判。当不上老师、会计、队长倒也罢了,连做个基干民兵,还是因为当年的老师、后来的武装部陈部长力主通过。大队书记于贵德个子小,没文化,但嗓门大,架子大,精于算计,也懂得上级政策,所以在村里一呼百应。他的评价就是导向,他的照顾就是恩赐,顺我者提干脱产,逆我者轻则受穷受累,重则被打被关。在于小个子的痞子文化导向下,很多乡民不是凭个人真才实学和高尚人品得到提拔重用,而是靠着后台、门子、溜须拍马捧臭脚出人头地(如郑海峰、林有洋、齐志才之流)。善良本分的母亲也受这种酱缸文化浸染,想通过请客的方式让“我”获得于书记的照顾。小说中也有不甘屈服的硬骨头,如成风财,但他人单势弱,斗不过于小个子,不能像《嫁接》中的林树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斗智斗勇,整垮了梁嘎达。还有,行得正走得直的李芳红,但即便是她,在于小个子物色儿媳时,也不敢公然拒绝。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无疑是一种煎熬。如果不“逃离”,前途、理想、个人价值,就全部都是肥皂泡。即便是善良、美丽、有文化、勤劳能干而又贤惠的三嫂,嫁到“我”家来,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改变,最后也会重复母亲的命运。而“我”是不甘沉沦的。人往高处走,是人之常情。“我”要逃离狼甸子,是想寻找一片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地,一个能够实现个人抱负的空间,尽管“我”当时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清醒的规划,就像当年的下乡青年仅凭一腔热血一样。招兵的机会来了,我本来样样合格,却因为没有体检经验,上了于小个子儿子的当——饿着肚子体检,因心跳过速,被误诊为有心脏病,尽管有陈部长帮忙,重新检查,却不能更改既定检查结果,令人扼腕。

  最后一个机会,也是最公平的一个机会,我成功通过高考,离开生我养我、又给了我人生诸多淬炼的狼甸子。我最后想说的是,是非善恶,老百姓心里确实有杆秤。但决定个体命运的,却不是老百姓的善良愿望。“我”考上了大学,不代表我一定会进入净土,大学里未必就与“我”高中时的经历截然不同,大学毕业后,再踏进的领域,未必不会遇到一个又一个“于小个子”。因为,真实的生活面貌,往往不是按着会上讲的、墙上贴的东西呈现给我们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在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生存空间。我相信,公序良俗也将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认同并全力建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搜集翻译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感悟(上)
~~~◎王鹏瑞
~~~——读长篇小说《狼甸子》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广告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文件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出彩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收藏
草原风情的显现 悠久历史的积淀
生活、时代与文科的版画世界
呼唤公序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