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局责令对方停止销售这款农用机具,有了行政裁决书,我就能去找厂家讨回公道了!”
近日,通辽市科左中旗希伯花镇发明人吕占全的“旱田作物锄草机”和“旱田变距锄草机”专利侵权纠纷案,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农机产品的专利中,绝大部分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科技含量不高,容易被仿造,因而一直以来农机都是专利侵权的“重灾区”。
吕占全平日善于研究,为了把自己耕作用的工具变得得心应手,他不断摸索、实验,根据耕种苞米的劳作经验,成功研发出“旱田作物锄草机”和“旱田变距锄草机”。
2012年,为了持续研发和生产,吕占全成立了自己的企业。依靠过硬的技术和质量,产品一经投放市场,便得到广大农户的认可,销售势头发展迅猛。
然而产品火爆销售的同时却引来仿造,周边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同类产品。今年4月份以来,涉嫌侵权产品在通辽市场频频出现,这些产品采用劣质部件,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扰乱了市场秩序,给吕占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同时也损害了广大农户的利益。
为了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受侵害,吕占全走进通辽市知识产权局,要求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保护自有品牌。
“我们紧急成立了相关领域的专家智囊团,实地现场调研,在完成取证、现场笔录、侵权鉴定的基础上,查明省外生产类似产品的厂家已多达8家,这些产品在通辽多地进行公开销售。”自治区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强化和提高,不仅需要正确的政策指导,也需要专利权人勇于维护和主张自身合法权益,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确认和支持。
专利是专利权人的一项重要资产。在过去几年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专利保护是法律赋予的合法权利,尊重专利,平等保护专利权人是必然趋势。
近年来,我区知识产权事业飞速发展。“双创”时代的来临,维权需求也在不断攀升。及时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障,对于鼓励创新创造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治区知识产权局提前谋略,明确工作目标,制定有效措施,强化责任担当,强化协同联动,推进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工作格局,挖掘调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资源,提供高效、便捷的多元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途径和技术支撑,更好地为创新主体提供保障,开拓出一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之路。
通过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工作,近年来,内蒙古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2019年,全区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2万件大关,达21069件;有效发明专利量为5895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3件。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权利人的维权意识日渐增强,也使得知识产权案件数量持续快速上升。
统计资料显示,截至今年9月,2020年内蒙古办结专利侵权案件27件、假冒专利案件26件、商标侵权案件126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为积极推进构建自治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今年4月,“中国·北方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平台”正式开通上线。平台通过实名认证和生物识别等身份认证服务,保障当事人身份的合法有效性,形成了以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公证机构、法院等为主要节点的司法保护联盟链,从而保障电子证据的完整可信。
下一步,自治区知识产权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将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保护专项行动,加强基层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专利、商标侵权判定专家库,充分发挥行政裁决在化解专利侵权纠纷中的“分流阀”作用,大大降低请求人维权成本,有效打击专利、商标侵权行为,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优化营商环境。
知识产权作为一项软实力,正成为助力经济发展的“硬核”力量。未来,内蒙古将持续完善知识产权相关工作体系,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新路径,为自治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