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擦亮黄河“几”字湾文化旅游品牌

在这一轮竞争激烈的格局中,具备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内蒙古,既有丰厚的“家底”,也有吸引人的“硬货”,可谓潜力巨大、大有可为,关键是要把自身发展放到国家战略的大空间中,找准定位、主动融入、借势疾进
  □白江宏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最美不过老牛湾!”进入深秋时节,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老牛湾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这里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既有大河奔流的壮丽景观,也有城墙蜿蜒的巍峨雄姿,是人文历史和自然遗迹完美融合之地。

  峡谷险峻、平原肥沃、沙漠浩瀚、草原广布……在黄河内蒙古段沿岸,美艳不可方物的何止老牛湾?出兰州,黄河一路向北,流经内蒙古6个盟市,沿途形成一个大大的“几”字湾。千百年来,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交融集聚,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在两岸碰撞凝聚,自然景观壮丽神奇,民俗风情绚丽多彩,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形成了古朴厚重、多元融合的黄河“几”字湾文化。

  文旅融合,风正帆悬。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沿黄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迎来了新的风口,各地纷纷借助自身优势,聚焦黄河文化对接战略、抢抓机遇。在这一轮竞争激烈的格局中,具备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内蒙古,既有丰厚的“家底”,也有吸引人的“硬货”,可谓潜力巨大、大有可为,关键是要把自身发展放到国家战略的大空间中,找准定位、主动融入、借势疾进。既要与沿黄各省区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与互动,实现文旅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也要凸显属于内蒙古的文化符号,擦亮黄河“几”字湾文化旅游品牌,力争在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中脱颖而出。

  诗和远方密不可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内蒙古黄河流域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态势良好,但在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效率方面还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旅游保护性开发不够,缺乏有效的传播手段和载体,尤其是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力不足,面临生存发展挑战。故而,在沿黄文旅资源的挖掘利用和重构再造中,需要深入研究文创开发和运作规律,注重从文化与旅游结合上塑造闪光点、找准发力点,善于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深度挖掘河套文化、青铜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中的有益思想、艺术魅力与时代价值,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润泽人心的“黄河好故事”,让沉睡的文化资源实现价值觉醒、焕发新的生机。

  张家界打响电影《阿凡达》取景地广告,成为很多影视剧的拍摄地;乌镇借助互联网,让千年古镇蜚声世界;洛阳推出“云赏牡丹、花开满屏”线上直播,单日网友点击量过亿……各地探索和实践表明,积极壮大新业态新模式是激发文化旅游产业新动能新活力的重要抓手。全域旅游背景下,只有以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为重点,用好科技手段,让黄河文化可游、可感、可亲,为游客提供极致的文化与服务体验,才能把文化之“古宝”变成文旅之“活宝”,赋予黄河文化旅游产业更旺盛的生命力。

  “打鱼划划渡口船,鱼米之乡大树湾,吉格斯太到乌兰,海海漫漫米粮川。”一曲广为传唱的民谣,生动描绘了黄河“几”字湾地带水草丰美、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文化昌明的繁荣景象。我们相信,随着文旅融合图景的纵深铺展,古老的黄河文化定能熠熠生辉,为沿黄两岸百姓带来更多福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在这一轮竞争激烈的格局中,具备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内蒙古,既有丰厚的“家底”,也有吸引人的“硬货”,可谓潜力巨大、大有可为,关键是要把自身发展放到国家战略的大空间中,找准定位、主动融入、借势疾进
~~~
~~~
~~~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评论
   第05版:脱贫攻坚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云上103
   第08版:观察·兴安
擦亮黄河“几”字湾文化旅游品牌
没有复制的成功
■辣语
拥抱 “潮生活”
“静音车厢” 最好的守护是文明
永葆“闯”的精神
课堂+殿堂,有热度更要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