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对幸福生活有了新期盼

讲述者: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红旗村刘利平
  □本报记者  李晗

  我叫刘利平,今年66岁,家住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红旗村。以前,我家的生活很困难,老伴儿张福义患有脑损伤和智力残疾,丧失了劳动力,全家一年的收入还不到2000元。最困难的时候,带儿子打个针都要找人借钱,那时我经常在家偷偷抹眼泪,特别绝望。

  2016年,我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考虑到我们老两口年龄偏大,基本没有劳动能力,驻村干部为我们制定的脱贫路径是易地扶贫搬迁和社会保障兜底。就这样,一家人搬进了新房,我和老伴儿享受到了低保政策,不用再担心温饱了。

  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后,驻村干部又开始为我们一家的长远生计操起了心。他们经常到我家走访,跟我促膝长谈,我告诉他们自己有做豆腐的手艺,但以前只做给家人吃,因为担心销路一直不敢大规模生产。听了我的话,驻村干部鼓励我把豆腐做好,还帮我申请贷款、采购设备,帮忙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豆腐坊就这样建起来了。

  豆腐坊正式营业的第一天,生产的豆腐未出村便销售一空,一下子点燃了我对生活的激情,也因此对未来有了新期盼。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再努力,不能辜负驻村干部给我家谋划的这条“致富道”。

  每天清晨,当大多数人还在沉睡的时候,我和儿媳妇赵美静就开始忙活起来了。浸泡、打浆、过滤、点豆腐、压豆腐……一忙就是3个多小时,一道道繁琐的工序下来,白白嫩嫩的豆腐就新鲜出炉了,屋子里瞬间被豆香“填满了”。

  现在,我家每天销售豆腐220多斤,一个月下来能有4000多块纯收入,极大地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在驻村干部的指引下,这一颗颗小小的黑豆成为改变家庭命运的“大机遇”。下一步,驻村干部准备将我家生产的豆腐推向市场,在稳定现有订单的前提下争取扩大销量。

  驻村干部把我们家的变化在全村作了宣传,其他村民也很受触动。现在,村民们都在想办法改变自己家庭的面貌,村子的变化日新月异。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评论
   第05版:脱贫攻坚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出彩
   第08版:云上103
转贷款“精准滴灌” “扶贫花”越开越艳
“年增收三万元”
让普惠金融阳光遍洒
我把村里的“土事儿”整明白了
【集萃】
我对幸福生活有了新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