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岩画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辽阔美丽的内蒙古拥有丰富的岩画资源,有大兴安岭岩画、赤峰岩画、锡林郭勒岩画、乌兰察布岩画、包头岩画、鄂尔多斯岩画、乌海桌子山岩画、阴山岩画、阿拉善岩画等,堪称“草原文明的神奇画卷”。古老的岩画绵延数千公里,是草原先民劳动、狩猎、畜牧、征战、祭祀、繁育等的真实写照,是草原先民推动草原文明向前的历史轨迹,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本版推出“草原岩画探秘”系列报道,探寻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创作的神奇岩画,挖掘岩画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示草原文明的博大恢弘。
——编者
独特神奇,见证文明交融
翁牛特旗地处大兴安岭西南段与七老图北端山脉截接地带、科尔沁沙地西缘,处于西辽河史前考古文化核心区域。“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有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文化,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新石器晚期的小河沿文化,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铜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等。” 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所长吴甲才说。
“翁牛特”系蒙古语,意为“诸王会盟之地”。初冬,驱车从乌丹镇出发,至白庙子山、毛瑙海山、大黑山等,探寻藏于深山、鲜为人知的古岩画。
白庙子山之北,西辽河北源西拉木伦河缓缓流淌。在一块形如巨薯的砂岩黑石上,看到多幅神奇的岩画。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神格面岩画,线条流畅、圆润,堪称精美之作。神格面部中间有一道深深的竖线槽,其两边为圆心眼,两只眼睛周围各有4个凹穴,并对称,下边有10根放射线条,像牙齿也像胡须。“已故著名岩画专家盖山林称这幅岩画为神格面,也有人说是鸱鸮面孔,还有人说是外星人的相貌。如果它是以拟人化手法磨制的鸱鸮,应是先民崇拜的图腾,祈望它能带来福祉。”吴甲才说。
在这块巨薯石的右下角,岩画专家发现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面岩画,与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极为相似;巨薯石上新石器时代的鸟神面岩画以拟人化的手法创作,其特别之处在于先民抓住鸟嘴的特征,在嘴中磨出圆眼。
在巨薯石顶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北斗七星岩画,面朝天空,让人叹为观止。顶部共有19颗磨制的星星,每颗星星大小不等,最大的直径6厘米、深5厘米,最小的直径3厘米、深1.5厘米。岩石北部的北斗七星岩画,总长度为119厘米,每颗星星形状似倒放的馒头,外大内小,星体表面圆润、光滑,并有自然色包浆。根据天文学家测出的10万年前至今星体的变化轨迹,考古专家推断岩画中北斗七星属1万年前北斗七星的形态。北斗七星岩画是先民记载主要星系状态的岩画,它为验证天体演化、推测北斗七星的变化轨迹提供了珍贵资料。
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铜器早期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文字符号岩画,是巨薯石上唯一有文字表象特征的岩画。这幅岩画面朝东南,创作年代比巨薯石上其他岩画都晚。其表意符号由一点一横、一横一撇一捺组成。“这一古文字符号与赤峰市松山区三座店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陶片上的古文字符号相似。根据这一符号分析,当时三座店和白庙子山的先民之间有一种密切的关系。” 吴甲才说。
“在这块珍贵的巨薯石上,先民磨制、錾刻出天空的星系、太阳、月亮,空中的飞鸟,大地上的动物,拟人化的面体,古文字符号等,实属罕见。这些岩画有可能是多人参与创作的结果,它既体现了一个原始部落付出的巨大社会成本,也反映了他们的一种社会力量。”吴甲才说。
在白庙子山中段,一幅新石器时代的发怒人面像岩画,令人注目。人面像脑门上有4道线条,怒目圆瞪,鼻孔张开,下有7道像胡须的线条。其附近还有一幅新石器时代的人面像岩画,岩画上有一对圆心眼,中间是像桃形的鼻子,下边是一张扁圆口,内有可辨的5颗牙齿。
在白庙子山中段山顶,岩画专家经过十几次调查发现了2幅新石器时代的蛙面像岩画,均由两个双环同心圆组成。由于岩画在山顶上,夏季和其他季节的上午均不显露。“蛙面像岩画与半坡马场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极为相似,这2幅岩画磨刻于山顶上,应是先民的祭祀神灵。”吴甲才说。
在美丽的毛瑙海山,岩画专家已发现几十幅红山文化时期的岩画,有些画面形象十分特别,以人的面部为基础原型进行刻画。一幅岩画中人面五官清晰,耳戴菱角,下部似鱼的下半身,但鱼尾处有长方形框。这幅岩画被称为戴菱角耳饰巫师岩画;人面鸟纹图岩画是在一块独立的岩石上磨刻的,面部有一双圆圆的猫头鹰眼睛,鼻子与嘴相连,实际是一个三角形,身上的羽毛,巧妙利用了岩石的褶皱磨制而成。这幅岩画的上边是一对眼睛符号,左上角有一个“人”字符号;人面鱼纹图岩画线条流畅、姿态秀美,双耳戴菱角耳饰,头顶纹饰已无;神鸟纹图岩画为双头、双眼、双嘴神鸟图案,眼睛较像犬眼;2幅猫头鹰纹面岩画相距200米,均有双眉、双眼。
“翁牛特旗人面像岩画的突出特征是圆形或同心圆眼睛,这是中国人面像岩画中最原始、最简约的岩画,也是基本的形式结构,这种岩画很可能源于一种原始的‘眼睛崇拜’。”吴甲才说。
毛瑙海山分布着较多青铜时代的岩画。戴菱角高帽与菱角耳饰的人面像岩画是先民仿红山文化人面鱼纹像岩画而作,“也许这幅岩画中的头饰耳饰,就是青铜时代这里人们的形象、装扮的真实写照。”吴甲才说。狼眼波纹面岩画非常简洁,咋看像扑克牌中的人面像。岩画中只有一对狼眼,无鼻、口、耳,脸部上下为水波纹。这种纹饰在红山文化的彩陶中经常出现。人鹿符号图岩画有3个图形,一个是向西奔跑的人,随后是一只回头观望的小鹿,小鹿下面是一个未知的符号。
毛瑙海山的舞动人像和人鸟符号图岩画,非常生动。其中舞动人像是红山文化时期岩画,与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出土的玉人像姿势相似,双手上举,双腿叉开。其右边是一幅精美的故事岩画,一人头作旋圈状,赤身男子倾身拉拽一只大鸟。
在毛瑙海山东面半坡石崖上,看到青铜至铁器时代的未知文字符号岩画。文字符号从上而下纵书,文字在雨天比较清晰。据岩画专家介绍,此文字既有中原殷商时期甲骨文的特征,又有夏商周金文的遗风。
在大黑山,红山文化时期的天地人间符号图岩画非常独特,画面时空感很强,岩画中的个体有方向感,动感十足,是先民对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记录。这幅岩画中可辨3个人形,他们的姿态、位置不同,都朝着天上飞行物体的方向跑。左侧有3个向下俯冲的物体,有3个向天空飞行的物体。在两个符号中间,有一块“陨石”。这块“陨石”震惊了所有的人和动物。
大黑山青铜至铁器时代的公主像岩画,为一幅俊秀女子图,公主头戴高顶帽,耳戴大耳环,面部丰满,秀眉,大眼,嘴含笑。“关于这幅岩画人物的身份,有的岩画专家说是公主,有的专家认为是可敦,可敦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柔然、突厥、回鹘等对皇后的称呼。”吴甲才说。
大黑山龙虎人像图岩画属红山文化晚期至青铜时代,岩画左边图案像一条龙,中间图案像一只虎,右边图案像一个射箭的猎人。猎人刻画得十分简单。“三个图案不是一个时代所为,应是先民两次添加图案构成一幅完整的岩画。另有一种猜测,那时先民已形成了‘左青龙右白虎’的概念。” 吴甲才说。
在漫长的岁月中,这里的古岩画见证了文明的交融、北方游牧民族的繁衍生息。
资源丰富,开展保护研究
翁牛特旗岩画资源丰富,是赤峰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画因受到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具有独特性。岩画主要分布于大山和巨石上,附近均有河流。有关专家根据各岩画点岩画数量等推断,1万年前这里的环境适宜人类生存,岩画点为原始部落聚集地。毛瑙海山岩画和大黑山岩画基本都是位于山的南侧,岩画朝东、朝南或朝天。白庙子山岩画处于沙漠中的岩石带,岩画朝向较多。可以看出翁牛特旗岩画大多朝着太阳的方向。
翁牛特旗岩画多采用磨刻法、錾磨法等。“磨刻法即用坚硬的石器等,在岩石上经过分段反复一点一点磨制,线条由浅变深,由窄变宽,由点变穴。磨出的线条、点穴表面流畅光滑,有凹凸感。白庙子山、大黑山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多用此种方法。”吴甲才说。
“翁牛特旗岩画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保护和研究,应对岩画进行普查,并立档建卡,建立岩画数据库。” 吴甲才说。
近年我国岩画专家学者对翁牛特旗岩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翁牛特旗多次邀请专家对岩画进行勘察研究。古岩画所在之地人烟稀少、道路崎岖,为了探明翁牛特旗岩画,专家们攀悬崖、过深沟、走沙漠,对岩画进行测量、拍照、线描。在调查中,记录了75处109幅画面376个单体图像,其中人面像岩画所占比例约60%,从我国人面像岩画分布区域来看,这里属于相当密集的区域之一。
建立岩画数据库,需要严谨精确的数据记录。岩画断代信息作为岩画数据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要足够精准,为此岩画专家学者多次考察,运用微腐蚀断代法,对这些岩画进行断代研究。“微腐蚀断代法通过对岩石的细小颗粒进行观察、分析和计算,推断出岩石在自然界中的腐蚀程度,从而达到岩画断代目的。”吴甲才说。
在白庙子山看到,一幅岩画的边缘已经风化、剥落。岩画经历漫长的风雨侵蚀、自然风化,其辨识度已经不高,古岩画的保护迫在眉睫。有关专家认为,保存于大自然中的岩画濒临消失,最好的保护就是研究,只有准确测定岩画的作画时间,古岩画研究才能走得更远。
让更多的人保护、研究古岩画,近年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等开设岩画研究的课程,现已有100余名学生参与古岩画保护和研究。
(图片均由吴甲才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