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貌换新姿,愁容变欢颜,全面小康的幸福图景在内蒙古大地越绘越清晰。为更好地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展现贫困地区发生的喜人变化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实干精神,本报今日起推出脱贫攻坚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反映8年来我区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征程中的努力与温暖、奋斗与梦想。
□本报记者 施佳丽
时序更替,逐梦前行。内蒙古人民至今清晰地记得,2014年1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北疆大地的深情牵挂、对草原儿女的深情厚谊,踏上了内蒙古大地。他顶风冒雪、不惧风寒,走进社区、牧户,深入林场、企业。并深情寄语:“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2019年7月15日至16日,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强调: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把脱贫攻坚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重点攻克“三保障”面临的难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8年到2020年,总书记三次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发表重要讲话。他的殷殷嘱托饱含着对贫困地区各族群众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为我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那些探访的脚步、关切的目光、期许的话语,永远镌刻在我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征程中,永远铭记在内蒙古各族儿女的心中。
站在“关上门屋里也亮堂”的楼房前,兴安盟阿尔山市伊尔施镇林业工人郭永财至今仍感觉像做梦一样。
“6年前,总书记来我家了。他看看地窖,摸摸火墙,问问年货置办情况,坐在炕头跟我们拉家常,太亲切了!”80岁的郭永财记忆犹新。
当时,郭永财家的房子只有38平米,加上女儿、外孙女,很拥挤。房子是板夹泥房,冬天特别冷,早晨4点就得起来点炉子,也没有自来水,居住环境较差。
2014年6月,郭永财一家搬入新居。房子是一室一厅,厨房用的都是电器,还有液化气;有卫生间,热水器可以洗澡,住得比过去舒服多了。“特别感谢总书记给我家带来的幸福生活。他说了,阿尔山的旅游事业必然要火起来。你看,现在真的火起来了!” 老伴冯秀华对眼下的日子心满意足。
放下斧头、锯子,拿起铁锹和镐,砍树人变成了护林员。转型后的阿尔山市全域变景区,“红色”游、乡村游、民俗游,美丽经济风生水起,贫困人口就地脱贫增收,2019年正式退出国贫旗县序列。
无独有偶,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也迎来了蜕变。
马鞍山村是燕山山脉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因村内有一座山峰形似马鞍子而得名。这里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也是多民族聚居区和生态脆弱区,“一把锄头二亩田,面朝黄土背朝天”曾经是近400户村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总书记看望的张国利一家,就是“马鞍山村的微缩版”——四世同堂的10口之家聚集了汉、蒙、满三个民族。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国利带头调整种植结构,把原来种杂粮的坡梁地改种山葡萄,既利生态,又促增收。
顺着一条整洁平坦的水泥路,很容易就找到了张国利家。房前屋后,院里院外,干净利落。在卧室和客厅的醒目位置,摆挂着总书记与张国利一家的合影。
“总书记那天在我们家看了厨房、锅炉、客厅,还打开锅盖、冰箱仔细看。当时我还想请总书记尝尝咱的手艺哩!”张国利兴奋地说,“总书记还鼓励我们发展好产业,我的干劲更足了。”
种植山葡萄并不轻松,需要投入水泥杆、铁丝等设施,从育苗期到盛果期得三年多时间,许多村民都在观望,张国利却率先干起来,而且逐年扩大山葡萄种植面积。“去年,4亩山葡萄挣了1.6万元,2亩地谷子卖了1700元,不到一亩地的油葵打了200多斤……”细数这一笔笔收入,他脸上洋溢着浓浓的幸福。
由于处于北纬41°,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的马鞍山村很适合种植酿酒用的山葡萄。很快,村民们的认识跟上来了,山葡萄种植规模逐年扩大,还建成了集中连片的山葡萄种植基地,山葡萄酒厂也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种植面积已达3500亩,每亩纯收入突破4000元。通过实行规模化、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三步棋”,马鞍山村把葡萄架上的“紫珠珠”变成了老百姓腰包中的“钱串串”。
总书记的到来,让马鞍山村远近闻名。除了山葡萄产业,该村还依托“塞外小黄山”美誉的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去年真是接团都接不过来。于是,我联合了另外4家‘农家乐’,注册成立了‘畅享马鞍文旅公司’,想通过统一餐饮标准、拓展游览景点等,把村里旅游的蛋糕做大。”村民吴国军说。
土坯房变砖瓦房、苦咸水变纯净水、土路变硬化路、穷山窝变成了风景区……在内蒙古大地,旧貌换新颜的故事,讲也讲不完。
党的十八以来,我区始终牢记嘱托,稳稳把住“方向盘”,凝心聚力、锐意进取,31个国贫旗县、26个区贫旗县全部“摘帽”退出,■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2020年剩余的1.6万贫困人口达到脱贫退出条件并在全国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中完成脱贫标注。
挽住云河洗天青,物华又与岁华新。数年来的砥砺奋进,不仅让内蒙古收获了脱贫攻坚的丰硕果实,更播下了蓄势腾飞的坚定信心。
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
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
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继续加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
挥别贫困,草原儿女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待。如今,美丽生活伴着希望的力量在这片热土蓬勃生长,人们正朝着幸福的方向奋力前行!
【点评】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民劳亦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
共产主义的宏伟构想,正是为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征程中,我区牢记嘱托、不负厚望,取得丰硕成果,靠的是什么?在壮阔的实践和持续的奋斗中,这个答案变得愈加清晰确切。
逐梦征程,离不开伟大精神的激励与鼓舞。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立意深远、烛照前路的思想明灯,为我区脱贫攻坚工作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内蒙古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实干、科学笃行的精神、无私奉献的担当,共同铸就了草原儿女的幸福未来。
【数据】
31个国贫旗县、26个区贫旗县全部摘帽退出,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2020年剩余的1.6万贫困人口达到脱贫退出条件,并在全国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中完成脱贫标注。
“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3019元增加到2019年的10473元,年均增长36.6%。
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重点监测纳入范围的5.4万人口(脱贫监测人口2.3万,边缘人口3.1万),做到“实时监测、及时预警、未贫即防”。
(图片由喀喇沁旗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