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南北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碰撞、融合的重要区域,山脉间宽谷多为南北交往的通途。东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乌桓等北方游牧民族活动于阴山南北,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存。
乌兰察布市三道湾东汉鲜卑墓群位于阴山以北一段支脉的山弯之内,这里山地丘陵连绵起伏,平均海拔1300米。这段支脉的南面、西面为开阔的草原。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公元146年-167年),鲜卑首领檀石槐在距高柳(今山西省阳高县)北150余公里的“弹汗山歠仇水上”,建立鲜卑历史上第一个部落军事联盟。三道湾东汉鲜卑墓群正好南距阳高县约150公里。此墓群具有早期拓跋鲜卑文化、匈奴文化、中原文化、檀石槐鲜卑文化因素,为东汉晚期拓跋鲜卑南迁至今乌兰察布草原的早期鲜卑遗存。
三道湾东汉鲜卑墓群共50座,其中7座墓出土金器,有双马纹饰牌、单马纹饰牌、单鹿纹饰牌、双鹿纹饰牌、驼形饰牌、三鹿纹饰牌等。双马纹牌饰按马的形体自然做出器型,三鹿纹饰牌则加上长方形边框。拓跋鲜卑的金饰牌虽然与匈奴文化有相似之处或受其影响,但制作上采用透雕镂空的方法,装饰纹样有区别。流行鹿纹,有单鹿、双鹿、三鹿以及一些似鹿非鹿的动物。马纹也多见,有的马呈站立状,或一个小马站在跪卧的大马背上,头部均有圆形冠。与此同时也发现不少鹿纹、马纹的铜饰牌,同样的装饰在不同材质的器物上普遍出现,样式又接近,显然反映着同一种文化特征。
北方游牧文化中的金银器,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系统性,但从来不是单一的,拓跋鲜卑遗存显示出了早期匈奴等文化的继承吸收,也同时反映出与中原、中亚等文化的交融。
该墓群各墓的随葬品数量多寡不一,多者40余件,少则1件,个别墓葬中无随葬品。在未经盗掘的5座墓中有殉牲习俗,殉有羊头骨。随葬陶器大多为1墓1件,最多有3件,还有一些墓葬无陶器。随葬品以铜器、铁器、珠饰为多,金器、骨器次之。铁器有剑、矛、刀等兵器和斧、铲等生产工具。金器和珠饰多为装饰品。骨器除装饰品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弓弭、片状弧形器等。并出土少量的铜镜、铜钱、桦树皮器皿及皮革、丝织品残片等。该墓群的发现,为研究东汉晚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发展状况,以及鲜卑的军事、经济、文化、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